微群:佛非佛
时间:2021.4.23
傅天行:
杨振宁教授经典演讲:“易经”才是影响中华文化的核心!
傅天行: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注意这一段,杨振宁在这段上有一些认识的错误,他用西方的那种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易经的很独特的“象思维”,将其视为是归纳法,我对此是不同意的。观物取象当然也包含着归纳,但绝不是简单的归纳,非常不同于西方那种建立在还原论范式上的归纳法。
还原论是把事物分解还原成一些基本的彼此分立的单位(原子化),然后认识事物的性质。观物取象并不是一种还原论,而是超强的整体论并结合了先验直观(直觉),它是一种整体的直觉性的抽象归纳,包含着对事物本质和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它本身包含着一种神秘特征,是纯形式逻辑难以解释的。
无 名:
👍👍👍@天行
傅天行:
形式逻辑里面的归纳法,肯定是得不出普遍必然性的,它只是基于现象的一种简单归纳,是或然性的,它也并不关注事物的本质。
而观物取象非常关注事物的本质,实际上包含着一种本质直观(先验直观)。太极阴阳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认识,都是一种深刻的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但却包含着对事物演化的本质认识,而且它是一种整体的框架,是演化的轴心。
傅天行: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中国思维逐渐培育起一种十分独特的方法:观“象”方法。中国人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注意到,许多事物或性质通常有固定的“象”相伴随。这就意味着“象”具有各种提示作用。
这既包括对于某种存在的提示,也包括对于某种性质的提示;其既包括对即将发生什么的提示,也包括对应当怎样去做的提示。也即是说,既可以通过表面之“象”来把握某种潜藏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已有之“象”来推知某种未来的东西。这便使得对现象的把握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前面所考察的农耕活动中所使用的物候观察就是一种观“象”方法。
傅天行: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见”据王弼注释,乃“兆见”之意,“兆见曰象”。“兆见”在宇宙就是“象”,物化在地之形就是“器”。“形”是“器”的外在显示,二者异名而实;
而“象”必须靠人的洞察力从天地自然变化中“兆见”,“象”与“形”是不等值的。“因比可以这样说,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外或之间,更有一个‘形而中’者,它谓之象!”
正是由于“形而中”的特征,象游走于两端,弥合天人、道器、实虚、神形、可见与不可见。“象”作为复杂的中国文化范畴,不仅仅是传达哲理,作为人创造的卦爻符号,它与自然万象之间,有着神秘的交感作用,能够“幽赞神明”,“知幽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这样的“象”,具有引发功能,是“道”的外显。
傅天行:
这个“象”是很特殊的,它介于形而上本体和形而下现象的中间,贯通二者。现在的中国人由于受西方形式逻辑的教育,已经不是很懂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了。
傅天行:
“象”既是“ 一 ”,又是“多”。二者不存在对立、分离、分有与摹仿的关系。说它是“一”,因为它是本体真实的呈现,没有其它可以比“象”更接近“道”。说它是“多”,因为象是变动不居的,不同的时、位有着不同的象。
象并不是绝对的独立自存,而是个体存在的呈现。观物取象,“一”在“多”中呈现,二者是统一的整体,是动态的交感融会。
在此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呈现出包容万象的状态,一切人生论、宇宙论、认识论都融汇在生存智慧中。
傅天行:
阴阳五行都是一种“象”,我说的波粒其实更是“象”,我的波粒二象和物理学的波粒二象已经区别很大了,后者更加的具象,而我的更加哲学化,更加抽象和靠近形而上本原,是更靠近本原(太极,道)的“象”,而不是侧重于现象的“象”。两者兼而有之,但是更倾向于前者。
阴阳五行是古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取出的非常根本的“象”,并建立起了一套逻辑演绎的公理,比如阴阳互斥互补、互根互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以这套公理为基础,逻辑演绎出现实当中的一些具体的指导原则,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傅天行:
基础物理学目前最困难的理论难题,实际就是波粒二象和包含在其中的量子测量难题,这让物理学家非常头疼,甚至基本上放弃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如果把阴阳五行作为逻辑演绎的公理和指导原则,那么就可以很容易解决这其中的难题,对现有的多种复杂的解释进行精简和优胜劣汰。
小楼一夜听春雨:
@天行 你都说测量是难题而不是找到理论支撑是难题…本质是如何测量现阶段更关键而不是用理论去猜想
傅天行:
@鹤田伊人 测量正是一个极难的理论难题,而不是现实的技术问题!你彻底搞反了。
傅天行:
第一,测量的定义目前根本无法给出,量子力学里面,测量是中心,但至今给不出一个关于测量的定义。
以往对测量的理解,也存在非常大的困难,比如我们通常认为测量不就是用仪器去获得数据吗?
但问题是仪器也要服从量子力学,它自身也需要被测量,否则根本就是模糊的叠加态,而不是单一的明确结果,而测量必须产生明确的单一结果的,获得一个单一确定的经典本征态和本征值。
傅天行:
量子力学中测量、观测和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义,这是量子力学最大的问题所在。没有这些概念,我们无法表达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中,这些概念一定作为第一性概念出现,我们无法将它们解释为量子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与其说量子力学是个理论,不如说它是实验者解码微观系统的一套方法。测量量子系统用的仪器、测量时间用的时钟,以及身为观测者的我们,都无法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这就意味着想要得到一个正确的宇宙学理论,我们就必须放弃量子力学。我们需要找个替代理论,它能扩展到整个宇宙,它将涵盖测量仪器、时钟和我们这些观测者
——[美]李·斯莫林.《时间重生》[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傅天行:
第二,测量面临严重的技术瓶颈,建立在普朗克常数基础上的一些物理单位,比如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空间等等根本无法被测量,实验中如果要去观测普朗克空间尺度的基本粒子的活动,要制造出银河系甚至宇宙一样大的加速器,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故而基本物理理论目前只能靠猜想,几乎毫无实验的验证能力,这使得理论物理学目前遇到严重的困境。
莲花海:
测量的难题的产生,在于科学家没有办法突破预先假设的,被固化为思维习惯的主客观行为方式。
傅天行:
普朗克长度比我们今天仪器所能观测的最小尺度还要小 17 个量级,这种普朗克尺度的观察探测也是目前的技术水平根本达不到的,甚至可以说是永远达不到的。在粒子物理学里,如果要探测普朗克尺度的基本粒子,比如弦理论中的弦,需要制造出至少银河系那样大的粒子加速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努辛诺夫(Shmuel Nussinov)已经证明,这种粗略估计依然过于乐观,“更详细的研究表明,我们需要的加速器应该有整个宇宙那么大 。”显然,借助于实验仪器的科学实证手段本来就有严重局限,这也是目前理论物理学的严重瓶颈。
——节选自《先验自我论证:认知的理性审查》
傅天行:
即便是像LHC这样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也只能探测到一百亿亿分之一米大小的尺度,探测更小的尺度需要更高的能量,这意味着能把能量聚集到单个粒子身上的加速器也必须做得很大很大。
傅天行:
第三,量子测量过程当中的波函数坍缩过程的随机性、不可逆性和斩断相干性以及对薛定谔方程幺正演化的违背,完全是数学无法解释也无法推导出的,实验上也无法给予有效验证。它只是为了让理论能够完善和逻辑自洽而强行加入理论当中的。
傅天行:
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坍缩这一过程完全是假想的。我们假设波函数坍缩了,只为了“解释”为什么一个分布式的、非局域性的量子系统会在一次测量的过程中突然局域化。没有任何数学公式要求坍缩发生,甚至没有任何数学公式可以描述坍缩过程。
——[英]吉姆·巴戈特.《量子空间》[M].中信出版社.2019
傅天行:
实验人员的测量是如何造成波函数塌缩的呢?而实际上,波函数塌缩真的会发生吗?如果发生的话,微观水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所有的测量都会造成波函数塌缩吗?波函数塌缩何时发生,持续多久?既然根据薛定谔方程波函数不会塌缩,那么在量子演化的第二阶段是什么方程代替了薛定谔方程呢?新方程又是如何废黜薛定谔方程,篡夺了其在量子过程中的中坚地位的呢?就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时间之箭而言,既然主宰第一阶段的薛定谔方程在区别时间向前和向后上没有多大意义,那么第二阶段的方程是否为测量前后的时间引入了不对称性呢?也就是说,量子力学,包括其通过测量和观测而与日常世界之间建立的结合点,是否为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引入了时间之箭呢?
——[美]布赖恩·格林.《宇宙的结构——空间、时间以及真实性的意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傅天行:
当一个微观对象遇到第二个微观对象,第一个对象会“观察”第二个吗?不会。作为一个例子,我们来考虑同时存在于一对盒子里的原子。譬如说光子被发送通过(透明的)上面的盒子。如果原子实际上在该盒子中,则光子会偏转;如果原子在下面的盒子里,则光子会直接穿过上面的盒子。光子会“观察”原子是否在上面的盒子里吗?不会。光子只会进入一种与原子的叠加态。我们称这种态叫与原子的“纠缠态”。实际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相当复杂的干涉实验,其中纠缠的光子-原子系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光子既受到原子的偏转,又不受原子的偏转。
——[美]布鲁斯·罗森布鲁姆.《量子之谜:物理学遇到意识》[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评:两个微观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测量仪器和被测客体的相互作用根本就不是我们认为的观察测量,不可能获得单一的明确结果。它们的相互作用只不过形成了一个复合的量子叠加态而已,根本不会导致叠加态波函数的坍缩,无法产生单一确定的经典本征态和本征值,而完整的测量必须形成单一明确结果。薛定谔方程推导不出波函数坍缩,任何方程公式都推倒不出来,这是量子力学的最大的难题,即测量之谜!
傅天行:
关于量子测量,目前认知情况是,仅仅笼统地认为它是一个物理“过程”, 唯象地知道它的一头(输入)和一尾(输出)。中间许多内容都“不甚了了”。虽然有 Von Neumann模型等测量模型,但那真的也只是模型而已。尤其是不少工作想把测量过程拉入Schrodinger方程描述的轨道,实质是将R过程归化于U过程。这 显然是“小瞧了”测量过程的深邃,“低估了”量子理论遇到的困难。这里决定性需要的是突破以前所有观念约束的想象力 。
—— 张永德. 高等量子力学(下册)[M]. 科学出版社, 2009. p592
傅天行:
在量子测量中有个很难解释的问题,就像张永德教授所说的:“测量总是各人各自在局域空间进行的,而造成的结果——坍缩为什么总是空间非定域性的。 ”也就是说局域空间的测量产生的影响并不是被限定在当前的局域空间,而是瞬间影响整个空间,导致了全空间性的瞬时坍缩,瞬间性的波及整个宇宙,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爱因斯坦据此认为这是违背相对论的光速最大的假定,因而是无法接受的。布赖恩·格林教授疑惑的问道:“我们在纽约的探测器中发现一个电子,结果造成了该电子在仙女座星系中的概率波瞬间归零,这怎么可能呢?”
——节选自《意识波粒二象的详细论证(6)》
傅天行:
这绝不是什么实验手段的问题,而是严重的理论难题,需要革新现在的时空观念和实在观念一些最基本的底层观念,需要足够的理论想象力。
傅天行:
如果确实如冯诺依曼所说,只能是意识使得物质波函数坍缩,瞬间改变波函数在全空间的概率分布,那么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意识自身也必须具有类似物质波函数一样的无限广延性,如此才能将全空间的整个物质波函数覆盖包含,进而改变整个波函数的全空间的概率分布。在量子测量中,局域空间位置的观察者的一次测量却导致全空间性的波函数瞬时坍缩,这是让人困惑的,在逻辑上是难以成立的,而一个具有先验全空间性的,无限广延的抽象意识导致了全空间性的抽象物质波函数坍缩,才是真正合理的,意识的这种先验全空间性和无限广延性,正是一种波性特征。
傅天行:
张教授所说的“测量总是在局域空间进行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基于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因为我们只能经验感知到局域空间上的自我主体以及被观察客体(包括测量仪器),并认为观察主体和被观察客体一定在局域空间上,但这在逻辑上并不严格。因为经验感知到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未必同一,经验感知到的客体和真正的客体也未必同一。我看到插入水中的木棍是弯的,不等于它一定就是弯的,而是我们的经验错觉导致,经验认知未必能如实反映完整的存在,它有自身的严重局限性。
傅天行:
主客体都在局域空间上的这种认知,实际仅仅是我们根据经验感知产生的认知结果,我们并不能根据这种经验感知的认知结果就断定主客体必定只在三维物理空间内的某局部区域。 除了经验性的主体和客体之外,还有可能存在先验性的主体和客体,它超出经验之外,但是却不可或缺,先验主体是产生认知行为的先验来源,先验客体则是获取到经验表象的先验来源,这在哲学上是逻辑自洽的。
所以我们并不能断定测量一定是在局域空间进行的,也不能断定测量主体和被测客体一定就是在局域空间之上。逻辑上最合理的解释是,测量过程本身就是非定域性的发生于全空间的整体过程,观察主体和被观察客体自身就是全空间性的 。全空间性的被观察客体,正是具有全空间性特征的先验物质波函数,也可以称为先验客体。而全空间性的观察主体,正是我说的先验的具有无限广延性的抽象波性意识,也可以称为先验主体或者先验自我。
傅天行:
这是我重要的理论突破,我根据物质的波粒二象逻辑推导出意识的波粒二象,将先验意识赋予了波性范畴的先验全空间性(全局性)、相干叠加性和非定域性,而且比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的理论更加超越的是,我说的空间和时间绝非主体内在的先天直观形式,不是唯心化、观念化的,而是包含着客观性,作为先验客体的物质波函数是具有内在时空结构的,我们对时空的主观认识实际是先验主体对先验客体,亦可以说对先验本体(是实体亦是主体)自身内在时空结构的先验直观和反思性的辩证综合,这和自然科学更加贴合,而且解释能力更强。
康德虽然洞察到了先验直观的可能存在,但是他在认识论方面的缺陷却使得他拒绝承认人拥有这种先验的智性直观的能力,而黑格尔虽然洞察到了主体自身的自否定的辩证运动,但是本体论的缺陷导致他对先验客体的客观的数学实在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对相干叠加性这一核心的哲学性质(绝不是仅仅物理性质)也缺乏足够认识,它是避免割裂主体和客体的关键,是实体即主体的关键!
在我的理论体系当中,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因为波性的相干叠加性而成为一体,这种心物一体的认识,正是中国哲学的特征,其中也包含着更加深刻和精准的“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学和科学要么陷入唯心论,要么陷入唯物论,要么就是心物二元论,这种绝对一元论和绝对二元论,都是有严重问题的。康德哲学也有严重的绝对二元论的倾向,客观的先验的物自体(先验客体)和先验主体完全是二元了,后者根本不能认识前者。而我非常巧妙的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上彻底打通了二者。
傅天行:
普通人实际只有幼稚的时空内的经验主体和经验客体的认知(包括佛教的乔达摩),并且将经验客体(物质实体)完全客观化,这是严重错误的。
傅天行:
意识波粒二象的详细论证(6)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406953
傅天行:
意识的广延性只是根据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而逻辑推导出来的,但是这种意识的广延性极不符合我们的经验常识,物质的广延性很好理解,因为我们观察感知到的宏观物体都具有明显的广延性,它们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但是意识的广延怎么理解呢,我们从没有观察到意识也有具体的形状,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物质有广延而没有思维,意识没有广延而有思维,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写道:“我是一个在思维而没有广延的东西,相反石头是一个有广延而不思维的东西[12]。”这就是笛卡尔式的心物二元论。而假如赋予了意识的广延性,那么意识难道变成了物质?
傅天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物理广延和抽象广延做出区分。我们经验感知的空间广延是经验现象性的广延,是物理广延。物质波函数以及波性意识的广延是一种抽象广延,它是不可见的,具有先验性的特征。波函数是一种抽象的数学广延,这种广延本质是一种集合性特征,电子的波函数是包含无穷个空间和时间属性的本征态的集合,而空间的本质实际也是符合某种几何运算的集合,而意识也有整体的集合性特征,波性意识包含着无穷个潜在的具有意向性的意识状态,并且也包含着先验的全时空性特征。
傅天行:
物理广延是可以直接观察经验的,但是抽象广延是不可能直接观察经验的。游戏程序本身显然是没有物理广延的,但是游戏程序却可以借助集合和程序算法而产生出一种抽象广延,让游戏世界产生广延性而且符合一定的算法规则。当你从游戏世界里的一个空间坐标移动到另外一个空间坐标,也需要经历中间的路程。意识的广延性虽然不能被直接经验观察,但是却可以借助于理性和直觉而认知,对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的理性认知,可以让我们推断出意识一定也有广延性,而直觉上的那种广阔的内在心灵空间和冥想状态下的自我与天地一体的宏大无限感,本身就是意识广延性的间接认知。
傅天行:
量子测量难题不是如何测量是个难题,而是测量本身包含着很多理论困境。甚至哪怕能实现普朗克尺度级别的测量,都依然难以解释测量本身这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它超出了形式逻辑以及数学的范围,超出了物理学和数学的范围,故而物理学家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一筹莫展,也几乎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索。“闭嘴,计算”,这就是物理学家普遍的态度。
傅天行:
应当说,状态坍缩过程是一个极其深邃的、尚未了解清楚的过程。它蕴含着一系列根本性的open问题。但无论如何,从唯象描述角度,塌缩过程具有四大特征:随机性,斩断相干性,不可逆性,空间非定域性。
——张永德.《量子理论专题分析(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傅天行:
测量中究竟存在哪些难于理解的困难呢?它们是:(除非是本征测量)量子测量必定要对态产生干扰,使它坍缩和关联坍缩。问题几乎全出在这里。坍缩中表现出许多精灵古怪的性质。比如,坍缩的或然究竟是实质的还是表观的、坍缩的不可逆性、坍缩所表现的空间非定域性、甚至测量还会使演化过程推迟(量子Zeno效应)!再就是,关联坍缩与定域因果律解释如何协调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QT的基础呈现出一种令人产生无所适从和神秘感的模糊
——张永德.《高等量子力学(下册)》[M].科学出版社.2010
傅天行:
波函数演化有两个过程,一个叫做U过程,这个就是波函数的连续性演化过程,服从薛定谔方程。一个叫做R过程,即波函数坍缩,量子理论的神秘和深邃,就出现在这个R过程上,它也被叫做测量难题,是量子力学的核心难题,迄今无法合理解释。
但是如果把中国哲学阴阳五行的核心思想以及思维方式用于考察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尤其是测量问题上,那么这个物理学最深层的理论难题将迎刃而解,答案也非常清晰!
波函数演化的U过程(弥散)和R过程(坍缩),正好准确对应了阳和阴,前者是阳的生发,后者是阴的刑杀。
-
波函数在无穷维希尔伯特空间的连续无间断的弥散演化(U过程),是阳性的生发,也近似易经所说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它体现五行当中的木和火两个关键阶段。木具有生发的含义,对应波函数演化的初始阶段,火对应波函数的弥散演化,犹如火焰的蔓延升腾。
-
波函数演化的R过程,也就是波函数坍缩,它表现为斩断相干性,正是代表阴性的刑杀,对应五行当中金和水两个阴性的关键阶段。前者是指现象性的经典本征态的变革凝聚,后者则代表现象的闭藏消失,也是一轮演化的终结阶段。
-
两个过程的中间衔接,也就是先验意识和先验物质波函数的纠缠,促成坍缩的发生,则是五行的中心——土,它是整个演化过程的主导驱动,是根本的推动力,孕育出了现象性的万物。故而古人说:土为万物之母,五行之主也!
如果把阴阳五行作为公理,那么现有的量子力学的多种混乱解释,只有冯诺依曼和魏格纳的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解释(VW解释)最符合阴阳五行的公理,而被我升级后的心物波粒二象解释则精准的符合阴阳五行,其他那些解释,无论是哥本哈根解释还是多世界解释等等,都可以淘汰掉了。
很多人瞧不起阴阳五行,一些坚持科学主义的人觉得阴阳五行是原始巫术和迷信,根本没有逻辑性,但是在基础物理学最困难的理论问题上,却几乎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它的无比威力。
傅天行:
论五行与波粒二性的奥妙关系
https://www.yuque.com/futianxing/nmuy1w/gq1vte
傅天行: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对五行的顺序做出了准确的排序并得到公认:“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赐之序也”
这是非常牛逼的观物取象,这绝不是普通的归纳法能解释的。
傅天行:
在心物波粒二象的演化机制当中的五个关键阶段:
- 阳性的物质波函数遵循薛定谔方程开始在抽象数学空间进行演化,犹如树木的冒地而出,这和五行之木有着很高的对应。
- 阳性的物质波函数在无穷维的抽象数学空间不断连续性的弥散,生生不息,犹如火的蔓延燃烧,这和五行之火有着极高的对应。
- 作为形而上本体的具有能动性(阳)的波性意识导致被动性(阴)的物质波函数坍缩从而"生化孕育"出现象性的万物,这和五行之土有着很高的对应。
- 经由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后,形成被凝聚和禁锢于局域的物理时空范围之内的,具有阴性特征的经典本征态,这和五行之金有着很高的对应。
- 阴性特征的坍缩后的粒性现象是封闭性的,也是一轮演化周期的终结阶段,水在五行中因为“寒凉润下”的性质而引申出闭藏终结的含义,故而这和五行之水有着很高的对应。
傅天行:
金,对应着波函数(量子叠加态)坍缩转化为经典本征态,具有确定物理量的实体性的经典本征态被生成的阶段。这个经典本征态是量子叠加态的“变革”,也是它的“收敛凝缩”,金的哲学意义是变革,收敛,凝缩的含义。另外经典本征态局域于三维空间(实际是普朗克空间),瞬间不变,维持普朗克时间,此时被禁锢住,无法连续性演化,这个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禁制,禁制也是金的哲学含义。
傅天行:
问题的关键来了,为什么五行顺序当中的金是第四个,为什么必须是金,并且在土的后面。
测量的本质:
命题一:测量必然要改变客体的状态.
命题二:测量在本质上也是量子的,测量时仪器与客体的量子关联(有时也被称为纠缠)必然会破坏原来存在于客体的量子关联态(或量子相干性).
命题三:在测量之前,并不存在任何信息(即各种实验数据).
为了说明这3个命题,我们希望强调:测量不是一种“反映”过程,而是一种“变革”过程。
——倪光炯.《高等量子力学(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倪光炯教授上文强调了测量是一个“变革过程”,五行中的“金”恰恰有变革的含义,更有收缩凝聚的含义,被变革和凝缩而成的经典本征态的生成,正是发生在先验意识和先验的物质波函数交互作用之后,正是“土”的后面!
傅天行: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对五行的顺序做出了准确的排序并得到公认:“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赐之序也”
对五行以及五行顺序的设定,实在佩服的五体投地,不断多次强调。真正理解了阴阳五行,就理解了波粒二象,真正理解了波粒二象,就理解了阴阳五行!
傅天行: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太极图说》
傅天行:
对《太极图说》的革命新诠释
https://www.yuque.com/futianxing/nmuy1w/zbgo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