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群:天行新学
时间:2020.2.24
傅天行: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太极图说》
傅天行:
无极是对太极的形容,形容它的无形特征,也包括它的无穷性、终极性和本原性。
傅天行:
本原包含着无穷,更别说三,四或者更多。关键在于,这些不同的元,是一体的,而一体建立的基础正是叠加性这个关键范畴。
傅天行:
相干叠加性是波性范畴的核心性质,分立个体性是粒性范畴的核心性质。前者产生一体,具有统一性,后者产生异体,具有差异性。
傅天行:
不是太极图不灵,而是周敦颐那个太极图,不能很好的反应太极的演化以及哲学性质。比如第一个大圆,当中是完全空白的,这无法反应太极当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在内容。
傅天行:
真正的太极,其实是我理论体系当中的先验本体,是先验的心、物和理的统一体。这里的心,是先验的波性意识;这里的物,是抽象的物质波函数以及所有的数学客体 ;这里的理,核心是波粒二象的互斥互补以及所有的自然法则。
傅天行:
太极动而生阳,是能动的波性意识的起用,它意向于先验客体(物质波函数),试图获取信息,产生动。此时为阳性特征的表现。物质波函数的连续性演化也属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也体现出五行当中的木和火这两个关键范畴。
傅天行:
“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个是弥散的连续性演化先验本体向对立面转化,即关键的波性意识造成波函数坍缩,产生瞬间静止的经典本征态(粒性现象),维持普朗克时间(10的负43次方秒)。
傅天行:
这也是对大乘的性空邪说的否定,因为如果有静(瞬间不变,生住灭的住),则必定有自性,不可能性空,极微也必然会成立。中国哲学是两重实在论,绝不会把现象说成虚幻不实。
傅天行:
必须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动而生阳,还是静而生阴,都不要理解成从无到有的生,这里的生,是呈现出阳性或阴性的性质。阴阳实际本就潜在于太极本原当中,太极本原的演化使得阴阳(波粒)的性质被具体表现出来,存在者是存在的自我展开。
傅天行:
所以朱熹说“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这里的阴阳已经是很具体化的阴阳了。但真正的阴阳是形而上的,是内含于太极中,它可以展开为具体的阴阳。
傅天行:
就波粒二象来说,绝大部分人理解的都是非常具体的形而下的波和粒,比如我们日常感知到的水波波动或者具体的物质粒子,它们是形而下的物理现象,部分体现了波性和粒性,但绝不是波和粒本身。一定不要把具体的物理现象和抽象的本原性的哲学范畴混同。
傅天行: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静极复动是坍缩后的粒性现象(经典本征态)驻留普朗克时间后,开始新一轮的演化周期,重新转化(自否定)为抽象的先验本体(包括物质波函数),这个过程也属于辩证法的自否定,无法被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数学所描述。
傅天行:
“动极而静”,体现的是五行当中的土,是最为关键的波性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的阶段,这个过程是孕育生成现象性的万物的根本,也是运动变化的中枢。
傅天行:
坍缩后的粒性现象,被禁锢局限于局域的物理时空内,也是抽象的先验客体的存在方式的变革,故而体现的是五行当中的“金”(禁锢和变革正是五行之金的含义),五行当中最精彩的就是土和金这两个范畴的设定以及顺序安排,极为奥妙。
傅天行: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正是动态的波性本体和静态的粒性现象的互为生成的所依,产生自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即阴阳转化,也是波粒转化。这个过程是无限循环的,除非先验主体(波性意识)获得根本的进化,不再需要坍缩成现象界的经典实在来抵御自身的退相干。
傅天行:
佛教的乔达摩就严重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它只认识到阴性的那一面(五蕴,五阴),以为现象缘生了现象,而不知道现象在短暂驻留后,实际转化成了先验的形而上本体,然后再次自否定为经验现象,这也产生了真实的分立性的刹那生灭,否则生灭是没有任何可能成立的。龙树在这个问题上,也同样犯了严重的错误,彻底否定了生住灭的真实性,也就否定了实在性,提出了性空邪说。
傅天行:
在心物波粒二象的演化机制当中,作为形而上本体的具有能动性(阳)的波性意识导致被动性(阴)的物质波函数坍缩从而"生化孕育"出现象性的万物,这和五行之土有着很高的对应
傅天行:
《说文解字·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白虎通义·五行》:“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孕育生化,吐含万物之象,均属土之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五行之中“土”的作用尤为重视,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诸说。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认为,“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班固《白虎通义·五行篇》说:“土者,五行之主也。”
傅天行:
土对应着无穷维数学空间抽象的波性本体(量子叠加态)向三维物理空间的粒性现象(经典本征态)坍缩转换的关键阶段。也就是测量导致波函数坍缩,即波函数在全空间的瞬时坍缩,从而“孕育生化”出单一的经典粒性本征态。这个阶段是波性本体向粒性现象转化的轴心,“孕育生化”出了我们感知的经典现象,孕育生化出了我们感知的四维物理时空的万物。
傅天行:
土是五行的中心,具有孕育生化的特性,而波性意识的观察测量导致物质波函数坍缩也是心物波粒二象演化机制的中心枢纽,是根本性的驱动。如果没有关键性的这一步,就不会有现象的生起,不会有万物的演化。这一步也是辩证法的关键,波性本体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从而自否定为粒性现象,自否定是辩证法的核心。这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波函数的连续弥散是量变,而坍缩转化为经典本征态是质变,存在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抽象存在“变革”为具体存在,时空属性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抽象全时空转变为局域微时空,抽象的多维数学时空转化为具体的四维物理时空,这体现了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而波性和粒性的互斥互补,则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这三大规律,即自否定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都集中体现于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进而实现了波粒转换这一中心枢纽之上,它也正是五行之土的含义。
傅天行:
《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注“金曰从革”认为:“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禁制、肃杀、敛降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在心物波粒二象的演化机制当中,经由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后,形成被凝聚和禁锢于局域的物理时空范围之内的,具有阴性特征的经典本征态,这和五行之金有着很高的对应。
傅天行:
金,对应着波函数(量子叠加态)坍缩转化为经典本征态,具有确定物理量的实体性的经典本征态被生成的阶段。这个经典本征态是量子叠加态的“变革”,也是它的“收敛凝缩”,金的哲学意义是变革,收敛,凝缩的含义。另外经典本征态局域于三维空间(实际是普朗克空间),瞬间不变,维持普朗克时间,此时被禁锢住,无法连续性演化,这个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禁制,禁制也是金的哲学含义。
傅天行:
金的“从革”特性,来自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皿的认识。“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金,是自然界人工合成的,我们的金属器具也是根据人的意愿而被锻造出来,根据五行中关于土和金的认识,以其为演绎的公理,则波函数的坍缩必定是能动性的意识主体所参与主导的,也就是波性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极力否认意识主体参与测量过程的多世界和退相干等量子力学解释,都是不可能成立的。也正是因为先验的波性意识的直觉功能,使得古人能够直觉性的洞见金的哲学含义。
节选自:五行思想的创新性解释
https://www.yuque.com/futianxing/nmuy1w/gq1vte
傅天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公理,是逻辑推导的基础。
傅天行:
我对用易经包括五行等来算卦看病之类的没有任何的兴趣,这都是雕虫小技。我只关心易经以及五行思想的形而上本质。并且修正它们的不足。
傅天行:
测量的本质:
命题一:测量必然要改变客体的状态.
命题二:测量在本质上也是量子的,测量时仪器与客体的量子关联(有时也被称为纠缠)必然会破坏原来存在于客体的量子关联态(或量子相干性).
命题三:在测量之前,并不存在任何信息(即各种实验数据).
为了说明这3个命题,我们希望强调:测量不是一种“反映”过程,而是一种“变革”过程。
——倪光炯.《高等量子力学(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傅天行:
测量不是一种“反映”过程,而是一种“变革”过程。这个总结非常精当,金的核心哲学意义正是变革,金曰“从革”。
傅天行:
在量子测量过程中时间实际上是停滞了。就是说,测量导致量子系统演化时间塌缩!这一深邃而难以捉摸的现象竟然直接蕴含在量子理论的公设,特别是第三、第四这两个公设之中,这是让人兴奋而又令人费解的。
——张永德.《量子力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8
傅天行:
时间的停滞,正是绝对的静止!没有对心物波粒二象的深入理解,没有可能真正理解周敦颐那段太极图说的本质。连周敦颐本人都不知道,他实际揭示的究竟是什么。因为他实际只是模糊的直觉,也不真正知道究竟什么是动,什么是静,什么是阳,什么是阴,什么是太极。
傅天行:
如果你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去理解周敦颐那段话,会觉得简直胡扯八道。哪怕你懂量子力学,也会觉得那些文字都是胡扯。
傅天行:
我的突破性认识,是对量子力学的实在观和时空观做出了重大升级,并加入了意识的波粒二象,同时大胆地把波粒二象上升为最根本的哲学范畴,上升为第一性的哲学原理,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逻辑论做出了全面的升级。
这使得中国哲学获得了质的突破,弥补了原有的逻辑论证和细节认识的不足,真正使得中国哲学系统化、严密化和理性化,从而真正站在了世界哲学的最高水平,也因此而将孕育出一个真正强大的引领世界的中华文明。
傅天行:
波粒二象性假设的困境十分直观——与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排中律”、“矛盾律”相冲突。排中律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刻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其他可能。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量子理论并不是唯一挑战排中律的理论。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以及直觉主义在逻辑领域的代言人——构造逻辑,也试图否认排中律的普遍性。不过直觉主义和构造逻辑只是试图证明在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波粒二象性假设则是和排中律直接冲突。
波粒二象性宣称一个粒子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但是粒子性和波动性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性质,粒子是占据一个空间位置的东西,而波,是弥散在空间,并且向某个方向传播的东西。一个物体——无论它是什么,不可能既占据一个空间位置,同时又弥散在空中。同一律和矛盾律要求一个事物不能同时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性质。是石头就不能同时是水,因为石头肯定不是水;是粒子就不能同时是波,因为粒子肯定不是波。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两种相互矛盾的性质。这是波粒二象性假设长期以来受到质疑的原因。
如果将波粒二象理解为物理时空当中的波和粒子,必然遇到上面的逻辑困境。如果将波和粒子理解为两种时空下的两种存在方式,就不会遇到上面的逻辑矛盾。二象性时空观是非常关键的。
傅天行:
在离散性的时空单位中间,本质是连续性的波函数,是波性意识和物质波函数两者的统一体(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一起坍缩成了离散性的经验现象(经验主体和经验客体)。离散性的局域时空单位,经过自否定以后,又转换成连续性的整体时空,并且由于波性的相干叠加性,而彼此交错在一起。
自否定过程有两个:
第一个是波性意识和物质波函数的统一体(先验本体)自否定为粒性意识和粒性经典态的统一体(经验现象)。单从物质角度来说,就是波函数坍缩。这个没可能被建立于形式逻辑上的数学公式所描述,因为它实际属于辩证逻辑的自否定。
第二个自否定过程,就是粒性现象(包括粒性意识和粒性的物质经典本征态)再次自否定为弥散的波性意识和物质波函数。单从物质角度来说,这个过程叫做“初态制备”(重新制备一个新的量子态),它依然无法被数学描述。这个过程,又被物理学家给生硬地糊弄过去了。和处理波函数坍缩类似,无法用数学公式推导和描述,但又是理论所必需的。
如果只把时空当成离散性的,这会有麻烦的,因为两个离散性的时空单位有个间断,这个间断就是一个迈不过去的鸿沟。“- - - - - -”,中间有个大沟。特别是针对时间流逝,如何从T1跳到T2?跳不过去的,因为中间有个间断。但是在我的理论体系下,这问题完美解决了。连续本体自否定为离散现象,离散现象自否定为连续本体,本质是波性本体和粒性现象的自否定性的互相转化,也是周敦颐说的“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节选自:哲神黑格尔和哲神傅天行
https://www.yuque.com/futianxing/nmuy1w/rdbwxx
傅天行:
退相干和冯诺依曼测量都是对测量过程的部分建模和数学处理,但并不能视作对其物理实质的解释。特别地,冯诺依曼测量在“读出结果并制备新的初态”这一步做了模糊处理,忽视了这个过程不能遵守薛定谔方程这一本质困难 。
“读出结果并制备新的初态”,就是我说的第二个自否定过程。第一个自否定过程,是本体向现象的转化,第二个自否定过程,是现象向本体的转化。第一个自否定过程,物理学里面叫做波函数坍缩,第二个自否定过程,物理学里面叫做“初态制备”,这两个过程全都模糊化处理了,无法用薛定谔方程或者其他方程描述,也无法从方程里面推导出来。
傅天行:
辩证逻辑的自否定没有任何可能被建立在形式逻辑上的数学所描述,所以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是永远不可能找到描述波函数坍缩以及初态制备的公式,也不可能用公式推导出来
傅天行:
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坍缩这一过程完全是假想的。我们假设波函数坍缩了,只为了“解释”为什么一个分布式的、非局域性的量子系统会在一次测量的过程中突然局域化。没有任何数学公式要求坍缩发生,甚至没有任何数学公式可以描述坍缩过程。
——[英]吉姆·巴戈特.《量子空间》[M].中信出版社.2019
傅天行: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正是动态的波性本体和静态的粒性现象的互为生成的所依,产生自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即阴阳转化,也是波粒转化。这个过程是无限循环的,除非先验主体(波性意识)获得根本的进化,不再需要坍缩成现象界的经典实在来抵御自身的退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