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新学对自我的不同认识


以下是三种对于众生(自我)的认识,通过这三种理论的对比,可以明辨出佛教大小乘以及天行新学的理论根本不同之处。

一、乔达摩原始教义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观点:

1、无明众生(自我)=五蕴名色
2、五蕴名色是前后相接的缘生缘灭,实生实灭,不是背后的本体生出。
3、五蕴名色是胜义谛的究竟真实。
4、解脱=无五蕴名色的无余涅盘。
5、这种理论是无本体论,但是面临两个致命漏洞:
第一:名色的前后相接问题难以解释,前一刹那已经消失的名色不可能缘生出后一刹那的名色,这是只承认离散分立的非连续性生灭必然遇到的逻辑困境。1^​^第二:由于众生只是五蕴名色,而涅槃是五蕴名色熄灭,所以对于众生来说,解脱必定是彻底的灰飞烟灭,和涅槃毫无关联,这是五蕴涅槃二元割裂的必然结果。2

二、北传大乘佛教唯识和如来藏的观点:

1、无明众生(自我)=阿赖耶识(在缠如来藏,被污染的法身)+五蕴名色
2、五蕴名色是阿赖耶识(如来藏)的幻生幻灭。
3、五蕴名色是世俗谛的虚幻假立。
4、解脱=转识成智(出缠如来藏,清净法身)
5、这种理论是近似本体论,阿赖耶识和如来藏近似于本体,如来藏思想不生不灭的常驻本心(佛性,法身)基本相当于本体性的神我。

三、天行新学的观点

1、无明众生 (自我)=先验自我(波性本体)+经验自我(粒性现象)
这里的先验自我是指波性意识+波性物质(量子态)的统一体,因为存在方式上具有连续性,广延性和叠加性等波性特征,并且具有本体的特点,所以也称为波性本体,它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灵魂。

这里的经验自我是指粒性意识+粒性物质(经典态)的统一体,因为存在方式上具有离散性,局域性和分立性等粒性特征,并且具有现象的特点,所以也称为粒性现象,它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肉身。

具有主宰性和独立性的先验自我和大乘佛教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有近似性但是也有根本不同,而离散性的经验自我则近似于佛教所说的五蕴名色,并且也是生生灭灭的。

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并非同一时空下的两种自我的并存,而是两种时空(数学时空+物理时空)下两种自我的互相转化,本质同一。

2、粒性现象(经验自我)是波性本体(先验自我)的自否定(坍缩转化)。波性本体(先验自我)为阳,粒性现象(经验自我)为阴,二者互为其根,阴阳转化,整体上是无始无终的。

3、粒性现象和波性本体二者皆为真实,是两种对立性质的实在,这是两重实在论。区别于大乘佛教和吠檀多把现象视为虚幻不实。

4、解脱=先验的波性意识本体去除无明,停止坍缩入现象界,不再转化为粒性现象,也永久避免了自身退相干而丧失自我独立性,进而不再轮回,并且向着更高的形式无止尽地进化自身。

5、这种理论是明确的本体论,波性意识是本体,是轮回的主体,具有独立性,恒常性(连续性)和主宰性,是真正的自我,天行新学也是明确的有我论。

相关资料

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杂阿含1202经

众生=五蕴(诸阴)

根据巴利文经典,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复杂的五蕴统一体,每一蕴均有无常、苦与无我等三种基本特性。
——斯里兰卡·菩提比丘

众生=五蕴

禅修者便了解自己只是由名(nāma)和色(rūpa)所构成,其中没有永恒的实体,只有身体的现象和能知的心这二者存在而已。 名色二法,是众生执取的对象,故叫作「取蕴」。五取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一切的众生只是由这五种取蕴所构成。
——缅甸·马哈希尊者

众生=五蕴=名法(意识现象)+色法(物质现象)

根据佛教哲学,所谓“众生”、“个人”及“我”只是经常在变动着的 物质与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综合。这种组合可以分成五类,或称五蕴
--- 斯里兰卡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 《佛陀的启示》

众生=五蕴

众生的身心是由五蕴所构成的。由于无明、爱欲与邪见的缘故,他们将这些五蕴认定为我。
——缅甸 帕奥尊者

众生=五蕴

四种心理现象和一种物质现象共同构成五蕴。这一复杂的组合被称做有情众生。一个人的自我就是由此五蕴构成。
——斯里兰卡 那烂陀长老《觉悟之路》p233

众生=五蕴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ana)及‘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ana)。
——菩提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无余涅盘=五蕴(诸蕴)熄灭的究竟法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subb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n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菩提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无余涅盘=五蕴熄灭 (毫无一切有为法) 的究竟法


  1. 本问题参考:佛陀根本错误:经验主义和还原论
    https://zhuanlan.zhihu.com/p/90441230

  2. 本问题参考:笼罩在南传佛教上空的两朵乌云
    https://zhuanlan.zhihu.com/p/90703360

作者:傅天行
链接:https://ftx.1399.wang/787
声明:本文遵循TXZ开源协议,阅读后如有受益请主动赞赏支持,点击红色赞赏按钮可弹出微信赞赏码,协议详细内容请阅读以下文章:
《TXZ:一种创新性的开源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