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
查尔默斯的僵尸思想实验是个不错的思想实验。也是关于感受质问题的。用来反对物理主义。一个僵尸,他在物理形态上和你完全同一,行为都一样,也会说话,但是他没有感受经验,没有疼痛感,他和你同一的吗?
天行:
“感受质”(qualia,单数形式是qual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qualis”(拉丁文原意是“何种分类”)。它指的是在知觉的过程中,直接呈现给主体自身的关于知觉对象的现象特征。这一特征是主体与知觉对象相互作用且经过主体认知加工后的结果,而不是知觉对象本身的客观特征。例如,在我眼前所呈现出的一朵玫瑰花的红色,只是玫瑰花所反射的太阳某一波段射线进入网膜后,被视锥细胞捕获的结果,红色并不是玫瑰花本身固有的属性。
天行:
感受质不同于神经活动或者其它的物理事件,也不是外在对象的属性,它只能通过有意识的内省方式来获得,对感受质的描述既不能与还原论的观点相容,也不能被表征主义所认为的等同于外部对象的属性的观点所同化,更加不能因取消主义的观点而被取消掉。感受质在意识经验当中的存在地位不可否认,因此不论它在本体论上是何种属性,它都具有经验的内在、非表征的特点。这种对“感受质”的使用,已经成为目前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方式。
——陈思. 感受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天行:
感受质问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感受质问题是意识研究进入深层次、具体化层面的关键,是对意识的结构、本质与作用研究的具体化。其次,感受质作为感觉经验的现象特征,反映了在第一人称视角下考察自我的意识状态时,人类心灵的主观方面的不可忽视性。围绕感受质是否是非物理属性的讨论,引发了西方心灵哲学中把第一人称视角作为考察维度的反物理主义与把第三人称视角作为考察维度的物理主义之间的激烈争论。因此,对感受质的讨论还应该被看作是探讨心身关系问题的一种具体化表现形式。可以说,感受质问题处于意识研究和心身关系问题的中心地位。
——陈思. 感受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天行:
我在啪啪啪的时候,也会思考哲学问题,那种巨大的快感,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么爽?它有普遍性吗?
天行:
@刘路 这是科学告诉我们的,但这个答案绝对是错误的。因为快感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主观感受,而多巴胺怎么会有主观感受?
天行:
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感受是私密性的,是主观的。你永远没可能体验到对方的感受,甚至也不排除对方是一个没有任何感受的机器人。
刘路:
被人体感官功能坍缩了
天行:
这个就类似于查尔默斯说的没有主观感受的僵尸。我能确定我有丰富的感受,但是我无法确定别人也能有感受。这种感受质,是不可能还原成物理现象的。它是纯主观的,物理主义否认了主观性,而只承认客观性,但是意识的主要特征就是主观性。
天行:
物理主义主张,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要么属于物理事实,要么由物理事实所决定,在本体论上不存在任何非物理的事实或属性。然而,由于感受质具有鲜明的主观特征,并且在其主观性的本质问题上缺乏充分的物理说明,反物理主义者就把感受质看作是非物理的属性,并以此来驳斥物理主义的观点。由此形成了反物理主义者和物理主义者在感受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交锋。反物理主义者提出一系列思想实验以说明主观经验与物理过程完全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说明鸿沟。感受质作为非物理的属性不仅在本质上有别于物理现象,而且在表现形式、认识方式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物理主义作为描述世界的一种基本思想并不完善。
天行:
我所创建的意识理论是一种弱二元性和弱一元性的辩证论,也近似于泛灵论(又称为泛心论),并具有自然主义的部分特点。它明确的反对唯物主义(包含各种形式的物理主义)、唯心主义(观念论)以及笛卡尔式的心物二元论。
之所以是弱二元论,是因为它为意识赋予了和物质同等的本体性地位,和强二元论的心物完全对立,互不影响所不同的是,我的理论认为意识和物质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是彼此叠加成一体但是又有各自的独特性质,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如此避免了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心物难以沟通的难题。总之,物质和意识是实在(本体)内含的互相对立(互斥性)但是又不可或缺(互补性)的两个不同侧面的特性,它和波粒二象的互斥互补具有近似的性质,它既不是传统的心物一元论,也不是传统的心物二元论,也不是传统的心物不二论,因为有辩证法的特点,所以可以称为心物辩证论。
之所以近似于泛灵论,是因为根据这种新的意识理论,拥有主观感受质和自我同一性的意识主体是宇宙本有的一种原始的根本属性,拥有和空间、时间、能量、质量类似的根本性地位。意识既不是被神所创造的,也不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派生的,也不是大脑神经元复杂活动或者物质的复杂活动所涌现出的,而是本就存在于宇宙的,任何生物有机体甚至独立的单细胞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并且所有的意识主体都有一种抽象的先验全时空的先验遍在性,这是一种类泛灵论思想,但又和传统的泛灵论有一些不同。因为它并不承认电子或者石头这样的物体也有主观的意识体验或者思维属性,它们只是可以和全空间性的先验波性意识叠加在一起,拥有不同的纠缠度,但是不能说它们也有意识,就像不能说我身体当中的指甲或者头发也有意识。
之所以符合自然主义的部分特征,是因为根据这种理论,一切物质和意识现象都要遵循客观的自然法则,并不存在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的万能的神。这里所说的自然法则包含物理法则和意识法则,前者是迄今为止以物质宇宙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后者是未来意识科学的研究对象,这里的意识法则必定包含着自由意志。但是它并不排斥灵魂(实际是先验的波性意识)以及某些神秘事物的存在,非定域的波性意识的发现,也为这些本来被传统自然主义所排斥的神秘现象提供了新的理性解释。
天行:
关于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感受质(qualia)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我反对把意向性和感受质完全割裂的看待,不能做原子式的划分,它们实际是一个统一体。即意向性,感受经验(qulia)以及被感知的客体是密不可分的,一次完整认知过程包含了它们的全部,不是我经验感受到了红色,而是我经验感受到了红色的事物(包括经验背后的客体)。不是仅仅有现象经验(qualia),而是每个现象经验都包含了意向性,并且整个认知过程跨越了时空内外。
因为我做出了物质,意识和时空的二象性划分,于是就出现了四个关键部分和两个关键过程,先验的波性意识意向于(指向)先验的物质波函数(物理时空外的抽象实在,也可以称为物自体),以及经验性的粒性意识意向于(关涉)经验性的粒性本征态(物理时空内的物质现象),前者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生成性的意向活动(能够生成现象和进行统觉并赋予现象以意义),近似于康德所说的知性和理性,后者则是被动性的接收,近似于康德所说的感性。前者发生于分立的物理时空之外(本体界),后者发生于分立的物理时空之内(现象界),而坍缩后的粒性意识和坍缩后的粒性物质(经典本征态,物质现象)二者的相互作用即生产了感受质(qualia),并且同生同灭。而这种杂多的感受经验,又被波性意识(先验自我)统觉成宏观的整体感受经验。
天行:
传统的意向性是心理主义的,是必定发生于时空之内,是大脑内的过程,而我说的这个意向性,是先验的。它必定发生于分立的四维物理时空之外,是意识的一个根本特征。从经验的角度,我们实际是不能经验感受到这种先验的意向性的,而只是感受到了认知结果。意向性活动实际是自我推断出来的。
按照我的理论,物理时空内只有每个时刻坍缩的经验主体和经验客体,并且必定同生同灭,它们都是被动性的,相当于投射出的画面,而思维过程,包括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演化,全部发生在四维物理时空之外,针对物质来说,即物质波函数服从薛定谔方程在希尔伯特空间的动态演化以及彼此叠加纠缠,而我们根据经验认识和常识,错误的以为这些过程发生在局域性的四维物理时空之内。
所以物理时空外的主体并不能直接操作影响物理时空内的存在(物理时空外的存在不可能进入物理时空之内),而实际只是生成了(自否定性的坍缩转化)物理时空内的现象性存在而已。这种分立的粒性特征的现象性存在,经过自否定以后,又重新转化成了物理时空外的先验波性本体,不断的无止尽的循环,从而产生了整体的宏观认知结果(包括感受质),产生了我们经验感知到的时间、空间、万物以及经验自我。
天行:
我说的这个认知过程,是意识最底层最根本的认知,类似于计算机的0101的二进制信息处理部分,每次坍缩只能维持普朗克时间,即10的负43次方秒。产生一个感受质(qualia)的认知像素。而整体的感受经验,是它拼合出来的。而大脑神经元,则已经是非常宏观了,并且它也是建立在这个的基础上,物质大脑包括神经元,实际本就不是四维物理时空下的局域粒子的组合,而本质是抽象数学时空下的波函数(量子态)的复合系统,本质是全时空性的量子大脑,不是局域时空的经典大脑。先验的波性意识和整个大脑(包括身体)叠加纠缠在一起,并利用它来处理信息。故而,我的理论和神经科学并不冲突,反而能解释神经科学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感受质问题以及信息的整合问题。
我们用实验观察大脑以及神经元活动,实际只是看到那个先验全时空性的抽象量子大脑投射在局域物理时空上的经典影像而已,根本不是真正的大脑,以为这个经验性的物质大脑产生了意识或者拥有意识,就像认为游戏画面产生了游戏程序或者游戏画面有游戏程序,这是荒唐可笑的。
天行:
波函数(量子叠加态)是一种全时空性的整体抽象实在,它不在真实的三维物理空间,而在抽象的无穷维的数学空间,这个是理解波函数(量子叠加态)的关键,这个数学空间也被称作希尔伯特空间,它是三维欧几里得几何空间向无穷维的推广。数学空间也是一种真实,比三维物理空间更真实,三维物理空间实际是这个抽象的数学空间的映射,数学空间是本体界,作为本体的波性实在(波函数,叠加态)处在这个数学空间上,并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三维物理空间是现象界,坍缩的经典态(本征态)处于这个三维物理空间,构成我们观察感知的实体现象。而意识则在这其中扮演了关键的主导作用,它是抽象数学空间的波性物质本体(量子叠加态)向三维物理空间的粒性物质现象(经典本征态)转化的关键,也就是数学家冯诺依曼说的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更准确的说,是波性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粒性意识获取到最终的观测结果,并产生了主观的经验感受质(qualia)。
——傅天行
天行:
「DUFF:那么意向性是何以指向经验世界的存在的?」
物理时空外的波性意识的意向性,并不能直接指向经验世界的存在,它只能指向物理时空外的先验客体(物质波函数,也类似康德所说的物自体),造成波函数的坍缩以后,并且波性意识自身也随之发生了坍缩,进而经验世界内生成了一个经验性的主体(粒性意识)和经验性的物质客体(坍缩的经典本征态,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现象)。这个经验主体和经验客体二者也是一体性的(互相关联在一起),它们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主观的经验感受质。由于整个过程极为快速,我们会错误的以为是物理时空内的经验主体指向到了物理时空内的经验客体。产生了意向性是时空之内或者大脑之内的错觉,并且和经验感受混杂在一起。
天行:
「DUFF:那问题又回到为何在两个空间以不同方式存在的“意向性”都被你称为“意向性” 二者又有何关联」
意向性是指向目标对象,和目标对象关联在一起。
波性意识指向物质波函数,这个是显然的意向性,没有它,根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不可能导致坍缩
波性意识和物质波函数同时坍缩以后,在物理时空之内产生了粒性意识和粒性物质,这两个必然是关联在一起的,是一体性的,否则无法产生经验感受质。
前者的意向性是主动的导向目标,获取目标,后者的意向性,是被动性的接受了信息,获取到了观测认知结果。
二者都符合意向性的定义,只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一个近似康德所说的知性(主动的捕捉朝向对象,获取对象),一个近似康德所说的感性(被动的接受了经验材料)
天行:
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性爱是最深的亲密,它促进两个灵魂的相干叠加态的进一步形成。我们内心深处有强大的渴望结合,渴望合一的形而上需求,它借助于爱尤其是性爱而表达出来。唯物主义的祸害真大,它让人类失去了浪漫。它把爱简单的说成是多巴胺的分泌和神经元的放电,真是愚蠢透顶。
天行:
无论是还原的还是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性的意识涌现说(突现)都难以成立 ,意识的涌现说,简单来说,就是物质复杂到一定程度,就自动涌现出了意识。这个观点其实荒唐加愚蠢!物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这两者之前存在巨大的鸿沟,这根本不是涌现说能解决的。客观的属性无论怎么复杂,它只能产生出客观的属性,产生不出主观来。主观性是第一人称的,是完全私密和封闭的,客观性是第三人称的,是开放性的。
主观性是宇宙的根本性质,是意识的主要特征,不是物质的特征,除此以外,无论还原还是随附,涌现或者其他物理主义的解释,都解释不了主观性包括感受质。它绝不可能从物质当中涌现出来。
建立在物理实体上的属性二元论,也同样是错误的!
天行:
波性意识(先验自我)对物质波函数(康德所说的物自体)的主动意向性,就像在天上(本体界,数学时空)主动朝向击打一个大球,然后这个大球坍缩变小以后掉在地上(现象界,物理时空),而波性意识自己也落地坍缩成了粒性意识(经验自我),然后被动接到了天上掉下来的小球,此时产生了主观的经验感受质(qualia),接着粒性意识又重新返回天上(弥散成波性意识),继续击打另外的目标,不断循环,这是一个回路性的无止尽的循环过程。借助于这种循环,不断加深对客体的认知,加深对主体自身的认知,也成为演化的推动力,因为主客体是叠加为一体的,所以这种认知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指,类似衔尾蛇的自我吞噬,无限循环,这是多么的美妙。
康德所说的知性的主动性,和感性的被动性,被我用心物的波粒二象几乎完美的重新诠释,而且修复了康德的知性和感性割裂,物自体无法被认知的严重错误。
天行:
先验自我(波性意识)的几个重要能力:自发的先验统觉能力(知性),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理性),先验直观能力(直觉)以及先验想象力,这些全部发生在分立的物理时空之外,是本体层面的。而经验自我(粒性意识)实际仅仅只有一个能力:接受感性经验材料(物质波函数坍缩后形成的单一确定的物质客体)的刺激,形成主观的经验感受质(qualia)。这个只发生在物理时空之内,是现象层面的。我们根据扭曲的经验认识,错误的把几个重要能力赋予到有限的经验自我之上,认为它们只是发生在头脑当中,进而导致认知的禁锢。
「如金:意识是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的涌现物,这个说法是可以证明或证伪的。如果将来人工智能复杂到制造出意识,就可以证明这个说法。」
不可能的。很简单,你说的复杂到一定程度,比如人工智能复杂到一定程度就能涌现出意识,这里的涌现,无法排除外在因素对系统的渗透影响,比如我说的波性意识。
你如何证明出这种涌现是系统自身产生出的,而不是未知的外在因素渗透进去的,毕竟你无法直接观察到意识本身,你只能观察到系统忽然表现出了意识行为。我说的波性意识,理论上是遍在于整个宇宙的,只要系统具备了让其成为载体的能力,它就有可能和其发生相干叠加,进而渗透并控制这个系统。
实际上你还很难判断出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识,因为你不可能观察到意识的主观性特征,不可能观察到人工智能有主观的经验感受。而如果没有这个,人工智能就是再怎么表现出像意识,也不能说肯定有意识。
我的理论才具有证伪能力,只要波函数不是瞬时坍缩,或者有其它因素导致波函数坍缩,那么整个理论立马被证伪。最近的那个耶鲁大学的实验如果真正推翻了波函数坍缩的不确定性和瞬时性,那么我的理论就被证伪了,可惜那个实验根本不是。实验只不过是通过间接测量验证了量子态动力演化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而已,而根本不是直接测量导致量子态坍缩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瞬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