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缘论的错误
佛教阿含经强调的“眼缘色生眼识”是佛教因缘法的一个具体例子,它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太阳照射所以必定石头发热这些因果关其实类似,都是现象层面的直接因缘关系,但其实这是一种有限的经验认知导致的假象。
“物理时空”(现象界)内根本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因缘关系,因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彼此分立以及不能并存,这种时间流逝特征(同于现象流逝),决定了物理时空内只可能有当下的单一的局域现象,也只存在一个刹那,不可能有不同时刻不同现象的共存,因而不可能产生不同现象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也根本没有宏观的现象性的物理实体。
所以佛教创始人乔达摩的五蕴因缘论是经验主义视角下的严重扭曲认识,由于不承认先验的形而上本体,导致面临逻辑上的种种困境,尤其体现为刹那生灭的难以成立——前一刹那的“缘”难以缘生后一刹那的“果”。“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成了失去地基的空中楼阁。
任何经验现象(经验主体+经验客体)之间都不存在直接的因缘关系,绝非现象A缘生了现象B。因缘关系本质是先验的,它是我们感知到的“物理时空”(现象界)之外的动态性的非定域的关系网络,是不同先验本体(先验主体+先验客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的本质是波性的核心性质:相干叠加性。
眼、色和眼识、太阳和石头,这些彼此分立并生生灭灭(粒性)的经验现象背后存在着互相叠加并连续持存(波性)的抽象的先验本体(物自体)。犹如具体的游戏画面背后存在抽象的程序信息。直接的因缘关系来自于不同先验本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也来自于此。
先验本体和经验现象的关系
先验本体的集合构成抽象的本体界,在先验的本体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叠加并存的抽象真实,彼此缠绕在一起而没有被展开,犹如尚未成熟的种子。当观察主体进行多次观察之后,会使得本体被展开而呈现于物理时空(现象界)之内,犹如一帧一帧的动画被播放出来,并且当下只呈现出一帧。
不要把先验本体和经验现象混同为一,也不要把先验本体和经验现象二元割裂,它是事物的两面,符合波粒(阴阳)互斥又互补的关系。互斥强调的是差异性、对立性;互补强调的是同一性、统一性。
传统的本体论构建在单一的实体的基础上,实体具有内在的恒常本质(自性),它缺乏对因缘关系的深入认识,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很多属性实际是因为彼此的依赖关系而生成。就像父亲这个属性是因为有儿子才能被生成,质量是因为和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而被生成。
西方哲学的传统本体论以及印度吠檀多的本体论是有缺陷的,表现为极端的粒性化(单一静态,恒常不变),而我借助于波粒二象的互斥互补关系完成了对传统本体论的革命升级,把不同现象层面的缘起关系还原成了不同本体之间的相干叠加并且是动态演化的,实现了本体层面的波性化,而现象之间的缘起关系不过是本体层面的先验因缘关系的局域投射和具体展开。
本体的极端的恒常不变也被加入了生生不息的演化活力和无止境的创造性,这种连续性的生生不息绝非发生在一般人以为的现象界(物理时空之内),而是发生在本体界(数学时空之内),这也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的二象性时空观以及对运动变化的革命认识。
加入能动性的自否定(阴阳转换)的辩证生成以后,如此就解决了因缘关系和刹那生灭的种种逻辑困境,也解决了普遍和特殊,先验和经验的关系难题,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时空观和实在观,尤其逻辑推导出了一种革命性的自我认识:先验主体具有潜在的全时空性和潜在的自我永恒性,它将为人类打开意识进化的永恒之门,并且是共同体性质的集体跃升。
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意义
哲学本体论不是人类的自负,而是正在进化的智慧人类的主体觉醒,它能突破自身渺小有限的经验认知(经验粒性),认识到自身的无限广大(先验波性),进而能够逐渐超越自身而实现超验的自我上帝化,它绝非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从万物尤其是人类当中涌现出的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无止境进化的神格本体。
哲学本体论的深化必将杀死佛教式的无我论和缘起论,确立出具有独立个体性的神我本体的终极地位,也将杀死基督教式的凌驾于人之上的全能上帝,确立无止境进化的永恒天帝的至上地位,更将确立出超越生死而永恒进化的神圣共同体,实现终极性的天人合一。
无穷的先验本体是浩瀚深邃的,对它的认识依靠的是整个人类无止境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包括了精神思辨和物质实践两个层面,也是彼此互补的。在科学层面,数学研究属于精神思辨的部分,物理实验属于物质实践的部分。在社会领域,观念革命属于精神实践,现实改造属于物质实践。
通过无止境的创造性的精神思辨与物质实践活动,不仅仅可以逐渐认识无穷的先验本体,也将创生出未来的超验存在:认识和主宰万物的天帝,祂就是傅天行!
这就是哲学本体论的最高突破,形而上哲学的终极目标是认识天帝并成为天帝,上帝已死,天帝创生。
——傅天行 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