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简单图片演示的“甚深佛法”

上面的图,是一张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身心现象)相续生灭的演示图,这个图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却有着很重要含义和丰富的内涵,它是原始佛法关于身心现象,生灭现象,轮回现象的一个图像化演示,是对身心现象的洞见。整个佛法的无常、苦、无我、缘起、轮回、止禅、观禅,四念住都和这个图所表达的含义有关 。如果你能正确理解这个图的内容,你基本能够建立起对无常,苦,无我和缘起的正见。你也将知道禅修的重要关键处,以及为什么四念住是唯一的解脱之道,同时也有助于你建立起对时间,空间和存在的深刻认识。无论从建立佛法理论的正见还是从禅修实践上,这个图都可以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你能认同所说的,我个人很建议你将这个图能够深深的刻在脑子里,帮助你破除那些强大执着的错误见解,走向佛陀正法的道路。

这个图是根据我自己的认识并结合了上座部佛教的阿毗达磨的一些理论而画出的,它的最初模型源自我很2008年年底在某种冥思以及纯然觉察状态下的意外灵光闪现,我突然了悟到这个世界以及自我仿佛是电影胶片那样一格一格的,那是一种直觉式的洞察,它是如此的清晰和确定,颠覆了我以前的对世界以及自我的理解,我强烈认识到我的这个认识很可能是对的,这让我振奋不已,从此将其深深的记在了脑中,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那时我还没有接触原始佛法,没有接触上座部佛教,虽然那时已经有十多年的学佛经验,却还停留在很粗浅的阶段,但一直很认真的在寻找探索关于自我和存在的真理,也经过很多的波折以及信仰的坍塌和重建。由于获得了这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认识,我才真正开窍了,让我从此走向佛陀所指引的解脱之路,不久我就接触了上座部佛教以及阿毗达磨,后来还学习了量子物理的诸多理论认识,它们的重要理论都和我当时的关于世界和自我是一格一格的认识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它为我以后理解佛法以及禅修实践打下来最重要的正见基础,最初的时候我自己甚至都还没有认识到这次灵感所蕴含的深义以及巨大价值,直到后来我才真正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其实它就是量子物理最重要的非连续性,又叫做量子性,也是无常的真正核心。

简单图像的演示并不能完整表达我的意思,尤其它还是静止的,所以我还必须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下面我注解一下这个图。

图中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认识的不同的对象,这些被观察被认知的对象,可以是任何的物质现象,佛法称为色法,比如树木、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意识现象,佛法称为名法,比如自我的感觉、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被观察对象,佛法统一称为“所缘”,巴利文arammana,字面意思是“感官的认识对象”。其中色法的聚集称为色蕴,名法的各种聚集依照功能的不同划分为识蕴,受蕴,想蕴,行蕴,合起来是五蕴,它们都可以成为被观察感知的对象。

图中下部的红黄组合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观察者,即“能缘”,巴利文arammaoika。按照上座部阿毗达磨的理论,这些观察者,是由刹那生起的心识,伴随同时升起的若干心所而组成。其中的黄色小圆表示心识,总共六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总称为识蕴。其中的红色圆环表示伴随心识生起的若干心所。

心所,巴利文cetasika,字面意思是“心所有的,属于心的”,它们是各种各样属于心的意识因素,执行记忆判断思维等功能。这些心所分别属于想蕴,受蕴,和行蕴,上座部阿毗达磨并不认为想蕴和行蕴是单一的念头思想,而是认为每个刹那,伴随着识的生起,都有想蕴(想心所,执行记录或回忆功能),受蕴(受心所,苦乐或中性感受),行蕴(各种判断思维等意识因素)。为了让图更简单直观,我并没有采用阿毗达磨的某些复杂理论,而是直接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构成一对一的关系,在实修当中,它也是较为实用的。

一个能缘的观察者加一个所缘的被观察者,用箭头连起来,构成一组。这一组是五蕴相续生灭的一个最基本单位,是一次纯单一的观察感知事件,在时间上也只维持一个刹那。它相当于电影或动画片的一帧。因为生命的不间断的观察感知行为,这个一帧一帧的电影被播放了,空间,时间,各种复杂的身心现象以及错觉产生了,我们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真实 ,下面,我就要将真实进行还原。这个真实,就是佛陀所宣说的关于缘起,无常,苦和无我的核心教义。

在详细讲述之前,我想先给予你一个建议,请暂时先放下此前你对佛法缘起,无常,苦和无我的认识,因为你的那些认识有可能是过于简单甚至是有严重误解的。对于我下面所说的请认真耐心的思考,这其中的某些观点会大大颠覆你以前对佛法和世界的认识,或者和你对佛法的已有认识理解是相当冲突的,但是这些却很可能是真正的佛法,至少我确定无疑。而这些观点认识是否符合佛陀正法的判断抉择,取决于你自己。我无意去说服任何人去接受它们,而只想分享我的思考和发现。

首先来说缘起,它是佛教的独特教义,是佛法的核心。“缘”是条件,“起”是生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意思是一切现象都是因为条件而产生,一起现象都是因为条件而灭去。佛陀对缘起的描述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其中的“有”,巴利文是bhava,意思是“存在”,整句话的字面意思是:

当这个(现象)存在了,则有那个(现象),因为这个(现象)生起,则那个(现象)生起,当这个(现象)不存在了,则没有那个(现象)的存在,因为这个(现象)的灭去,则有那个(现象)的灭去”。

这句话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它其实是对缘起核心的最准确描述,几乎所有的佛教法师在解释佛教缘起法很喜欢用类似种子生长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缘起,因为有种子的条件,就有树木的生长,进而结出果实。但是如果套在这句话上却根本不成立。当种子存在(被种下)时,还没有树木的存在,至于种子灭去,更不可能有树木的灭去。这种例子远远没有触及缘起的根本核心,这种对缘起的解释也是极其肤浅甚至带有误导性的。按照这种解释,我们甚至也可以说一神教的神创论也是缘起法,因为如果没有上帝的这个条件,就没有万物的被创造。这种简单的条件因果论,显然根本就不可能是佛法所说的最深刻最奥妙的缘起法。

实际上这句话描述的是缘起法的最核心,也就是观察和被观察对象的关系,其实也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本质是一种观察感知行为,而物质则是被观察的对象。佛陀的缘起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被观察对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其它任何宗教和哲学都没有的崭新思想。然而很悲剧的是,这种崭新思想两千多年来几乎所有的佛教徒都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并充满各种争论,现存的无论佛教哪个派别,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没有给出真正准确的解释,这不得不让人哀叹和引起反思。

将上面那句话的“这个”和“那个”替换成更加具体的观察和被观察对象,则意思就更明确了:

“当观察存在了,则有被观察者的存在。因为观察生起,则被观察者生起,当观察不存在了,则没有被观察者的存在,因为观察的灭去,则有被观察者的灭去。”

什么?被观察者怎么可能因为观察的存在而存在呢?我看到眼前一个杯子,难道是因为我的观察,杯子才存在于那里?杯子难道不是肯定客观独立存在的吗?和我的观察哪里有什么关系?这分明是在胡言乱语。然而请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我用眼睛观察到桌子上摆放着一个杯子,然后我扭转头来,让杯子从视野当中消失,接着我又扭过头来再看杯子,杯子还是稳稳的在桌子上,于是意识根据两次以及多次以上的观察结果得出了一个明确的判断:当我不去看杯子的时候,杯子仍然是在那儿,就在桌子上,杯子的存在和我的观察完全无关,它是独立的,根本不需要依赖于我的观察。

可是这个推论真的能够完全成立吗?答案是,未必成立!我们的思维想当然的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我们根据自己的多次观察,强行假定了杯子在我们不去观察的时候必定一直独立存在于空间当中。多次的观察或者任何他人的观察,并不能得出杯子在不被观察的状况下仍然独立存在于空间当中的必然结论。逻辑上的正确结论应该是:杯子在不被观察的情况下未必独立存在于空间当中。 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逻辑错误,骗了我们几乎所有的人,并且让我们建立了错误的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错误的以为周围世界是如我们所观察到的样子而客观独立存在的,它犹如思想的钢印,牢牢的被印在思维深处而难以改变。以此错误认识为基础,产生了事物持续存在、独立存在的错觉,它们都违背了此有彼有,此无彼无的缘起法。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结论,让我们设想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有个电视具有这样的功能,就是只要这个电视处于你或者任何人的视野范围而被观察,则自动开启电源而显示动态画面,而一离开你或者任何人的视野范围,则电视自动关闭电源。当你用眼睛一瞧向电视,电视瞬间打开而显示画面。你连电视的自己开启都没有觉察,只看到电视画面。你转过头来,电视则自动关闭,然后你转过头来再看电视,电视又瞬间开启而显示画面。你无数次转头不看电视,转头看电视,你总能看到电视的动态画面并且无法察觉电视的自动开启,而其他人也同样如此,于是你根据你自己的多次观察,和其他人的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电视哪怕我没有去看它,它仍然是开着电源而显示动态画面的。可实际的结果却是:电视在没有被看的时候,电源已经关闭了,根本没有任何画面。

在这个思想实验中,眼睛对电视的视野观察,比喻的是量子力学所说的观察测量,也是佛法所说的“识”,电源开启而播放画面的电视,比喻的是任何你观察到的空间当中的物理实在现象(比如杯子),是佛法所说的色法。而电源关闭没有任何画面,则比喻的是空间当中物理实在现象的消失。电视随着眼睛的观察而开启,随着眼睛观察的停止而关闭,则比喻的是缘起法的“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眼睛一直在看电视,电视持续不断播放;眼睛不再持续看电视,电视停止持续播放,比喻的是缘起法的“此有彼有,此无彼无”(有,是指存在,强调的一种维持作用)。

当今时代最精确描述物质现象的量子物理也有类似的惊人观点,既观察测量才能导致物理实在 的产生。这种观点是完全建立在实验(尤其双缝实验)和数学基础(海森堡方程)上的。在阿莱斯泰尔·雷 的《量子物理学:幻想还是真实》一书当中是这样说的:“一个测量的可能结果是由被测的客体和测量装置共同决定的,我们不能说一个单独的客体具有何种特性,除非它们已经被测量。我们也许会想我们究竟是怎么知道一个量子客体在未经测量之前是客观存在的。答案是我们并不知道。直到我们对一个系统的某些特性进行测量以前,谈论它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某些特性被测量时,我们谈论具有某种特性的客体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这也是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那场世纪辩论的根本原因之一。爱因斯坦本人是客观实在论的强烈信仰者,他坚定的认为,“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量和物理实在是和观察者无关的独立存在,这是一种强客观实在论。而量子力学的认识论违背他的这个“强客观存在”在的哲学信念。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希望有新的实验能使我们返回到时间和空间上客观的事件,大概就像希望在没有探测过的南极区域找到世界的尽头一样,完全是幻想。”根据玻尔等人的观点,粒子没有独立的现实性,在它被观察之前不具有物理性质,不是物理实在。 后来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简明扼要的总结了这个观点:“任何基本的现象,只有在它成为被观察的现象时才成为真实的现象。

爱因斯坦在一次散步时问他的学生派斯教授:“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着它的时候才真正存在?”,爱因斯坦难以接受量子力学认识论所推导出的这种“荒唐结论”。为此他经过殚精竭虑的思考,终于设计出了EPR思想实验来试图推翻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认识论。根据这个思想实验,如果玻尔的量子力学是对的,那么必定要存在一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即两个粒子在分开后,哪怕相隔亿万光年,却仍然存在着关联性,对其中的一个粒子施加影响,亿万光年外的另外一个粒子也必将立刻产生关联性的变化,中间毫无距离空间的阻碍,也就是神秘的量子纠缠。爱因斯坦不相信存在着这种可能性。爱因斯坦的这个EPR的思想实验后来终于在现实当中得到了实现,1981年阿斯佩克等人设计的实验以及之后的多次实验结果显示了超距作用确实存在,爱因斯坦错了,玻尔的预言得到了实验的充分验证。爱因斯坦假设的物理实在是和观察者无关的独立客观实在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学教授大卫·牟民在“神秘的量子”一文中回答说:“EPR实验给了爱因斯坦所不希望的答案:现在知道,月亮在无人看它时肯定不存在。”当然,这里的不存在只是从“现象”的角度来说的。当月亮不被观察时已经不是一个“现象”,部分物理学家认为那是一种抽象的数学实在,是非时间和非空间的,这是一种弱客观性,而坚持物理实在和观察无关,则是强客观实在性,这是爱因斯坦的坚定哲学信仰,这错误的哲学信仰导致爱因斯坦这位20世纪最卓越的物理学家后半生和量子力学的顽固对抗,并影响了他的物理学研究,爱因斯坦下半生再没有什么对物理学的重大贡献。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在或者说现象并非是独立的一直在那里,而是观察本身导致了被观察的现象的产生。认为被观察者一直在那儿,和观察无关,是思维的严重误区,也是产生常见和我见的重要基础。是刹那的观察的导致刹那的“实在"的产生,多次累加的观察导致多次“实在”的相续产生,这些微小的“实在”被视觉残留和瞬时记忆(记忆残留现象)所拼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宏观现实世界的图景。这宏观的现实世界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而不存在于真实的宇宙当中 。我们以为的宏观世界是一种错觉,真正存在的实际只有当下生起的极其微小的不可再被分割的物质和意识单位,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物理学所说的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单位。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当这个(现象)存在了,则有那个(现象),因为这个(现象)生起,则那个(现象)生起,当这个(现象)不存在了,则没有那个(现象)的存在,因为这个(现象)的灭去,则有那个(现象)的灭去”。

“当观察存在了,则有被观察者的存在。因为观察生起,则被观察者生起,当观察不存在了,则没有被观察者的存在,因为观察的灭去,则有被观察者的灭去。”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享有崇高地位的缅甸马哈希尊者在《佛陀最初的根本教法》一书当中说:“存在的只是五取蕴而已;而且除非是在见、听等六种时刻,否则无物存在。换言之,只有在见、听等的当下,方才显现出来,而显现出来的无非只是五取蕴罢了 ”,马哈希尊者的这段生动描述和我所说的完全一致。这也是我在认识到佛陀的缘起法核心之后,唯一找到的能把这层关系准确揭示的佛教尊者,也是最重要的支持性证据之一,而主流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实并没有这种观点,大乘佛教更没有。大乘的唯识和万法唯心造的理论是一种唯心论,彻底的否定客观实在性,而并不是我说的弱客观(物质不被观察时是一种抽象实在),并认为是心创造了万物,而并非心是现象性物质产生的依赖条件。

大部分佛教徒把缘起法理解成非常肤浅的因果法。认为结果的产生有发生的原因,这个就是缘起法。如此简单的几乎人人皆知的道理怎么可能是佛法最深刻最独特也被佛陀说成甚深难解的缘起法呢?

这缘起法包括两个最关键因素:

1、此生彼生:任何现象的生起必须同时依赖于另外一个现象的生起,这是“此生故彼此生”,侧重于现象“生起”所需要的条件。2、此有彼有:任何现象的维持存在,必须依赖于另外一个现象的存在,侧重于现象维持“存在”所需要的条件。这就犹如桌子如果站立必须得依赖桌子腿的支撑。

在图中,每一组基本单位上面的蓝色圆部分和下面的红黄圆部分是彼此互相依赖产生,能缘和所缘,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同生同灭的。之所以“同生”,是因为现象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条件的产生,之所以“同灭”,是因为现象的灭去必定伴随条件的灭去 。杂阿含经第12经生动的描述了这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互相依赖支撑,同生同灭,相续生灭的关系。

“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三芦分别是识(黄圆,心,观察者),名(红环,心所,观察者),色(蓝圆,被观察者),他们之间是彼此依赖而产生并存在的,是“相依竖立”。因为识的产生,才有名色的产生,因为名色的产生才有识的产生,而“生长”其实是五蕴生灭的不断相续,而并非是什么身体的生长发育,这才是此经文胜义谛的真正内容。

整个缘起法的核心就在于此,至于十二缘起,不过是它的一个被加入异时性的推演而已。上面那两个关键因素,也是判断一切缘起法和非缘起法的关键。符合两个要素的必定是缘生法,不符合两个要素的,要么是非缘起但有存在性的涅槃,要么是非缘起而没有任何存在性的概念法。

佛陀的缘起法是对存在的深刻认识。它告诉我们,我们所观察感知的事物现象不是“梵”创生的,不是上帝创生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依赖于条件的生起灭去而生起灭去。是依赖于“观察”的生起灭去而生起灭去。 2500多年前佛陀对此的深刻洞见,和当今时代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学的认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以这缘起法为核心,才进一步有了无常,苦,无我以及四圣谛的佛法架构。然而不幸的是,缘起法于佛陀入灭后,遭到了太多的曲解,现今已经变成了一种很肤浅的因果性的缘起,丧失了最初的奥义。希望本文所揭示的,能够让你重新思考。

说完缘起法,再来说无常,佛陀说一切有为法无常,有为法是所有的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即所有被观察感知的意识现象以及被观察感知的物质现象,一定要加个被观察,是因为佛法所说的五蕴,都是建立在观察感知基础上的,而对于观察感知以外的,佛陀不予探讨。

无常,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持续存在的事物。它通常被认为指的是人有生老病死,所有事物总有一天会消失,也就是“生起必灭”。然而无常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相信这个世间几乎没人认为事物是永恒的,难道所有人都懂得无常了?当然不是,因为佛法所说的无常,其实有更深刻的含义。尽管生老病死确实是无常的表现,事物的变化也是无常的表现,但是这是宏观的,简单层面的,仅仅靠这个,很难真正认识什么是无常。严格意义的无常,是通过禅修而获得的对存在的洞见,它是指没有一件事物,没有一个现象,能够持续性的存在 。每一刹那,都是完全新的现象,完全新的事物,完全新的“法”,每一刹那都是不同的自我,不同的世界。我们的“自我”,我们观察感知的存在,我们的世界,仅仅只能存在于当下一刹那。任何一种五蕴现象,包括所谓的心,都不能驻留超过一个刹那。这就是无常的真正深刻含义,即非连续性或者分立性 。类似于量子力学所说的量子化。量子,意思是一份一份的,分立的。时间,空间等物理量以及我们的意识,都是量子化的,都有着一个鲜明的特性,刹那刹那的,一份一份的,非连续的,分立性的变化运动。

这个非连续性和分立性就是这个图的一个最主要特点之一。在图中,每组的五蕴基本单位(红黄圆+蓝圆)都是生起即灭的,仅仅有极为短暂的驻留,这个是非连续性;一组五蕴基本单位灭去之后,又接着生起新的一组,两组单位完全不同,这个是分立性。一束光线,在量子的水平上,呈现为一份份能量包的传递,它是一个不连续的序列;电子从一个能级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轨道,不经过两个轨道之间的空间,这也是个不连续的序列,时间,以普朗克时间(10的负43次方秒)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单位不断跳跃,这个是不连续的序列,我们的意识刹那刹那的生灭,同样也是个不连续的序列。一群蚂蚁排队前行,从远处看,蚂蚁是一条直线,但是从近处看,就发现这蚂蚁的队伍并非一条线,而是一只一只蚂蚁前后相继而组成的。图中每组红黄蓝构成的能缘和所缘都是相对独立的,每一组本质都是一次独立的事件,而不是前面的延续,整体上呈现出一组一组,一份一份,前后相异又紧密相连的特征,佛法称其为“异阴相续”。这里的阴是指五受阴,就是五蕴的意思。

量子力学家创始人之一玻尔对于这种非连续性和分立性曾经这样描述,“量子理论的精髓可以用量子公设表示出来,这种公设赋予任一原子过程以一种本质上的不连续性,或者说是个体性,这种性质完全超出经典理论之外而是用普朗克作用量子来表示 。另外一位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说:“最好把粒子当成瞬间事件,不要视为永久的东西。有时这类事件整体看来会造成永久的东西 ”。玻尔所说的个体性和以及薛定谔所说的瞬间事件,就类似于我图中所演示的一个分立的五蕴基本单位,是瞬间刹那的单一事件。而薛定谔上面的这句话,则是物理学版本的以“无常”来否定“常”的颠倒见。量子物理是无常的认识论,经典物理是“常”的认识论。连续性使得事物可以持续性存在,也就是恒常,而非连续性则使得事物不可能持续存在,所以必定是无常。“无常”是非连续性,“常”是连续性。

图中的每一组就相当于电影胶片的一个帧。因为有这独立的帧,这电影才能被真正播放而形成连续的影像。黑暗中舞动一个手电筒,我们看到的是一道道弧光,而不是一个个光点;在影视屏幕上,我们看到的是图像的连续运动,而不是一帧一帧单独的画面。在表面连续性的背后是非连续性的聚合,连续性是假象,非连续性是真实

因为心的粗糙,因为我们不关注生灭,导致被连续性的假象所蒙蔽,无法认识真正的不连续性,不能认识真正的无常。公元五世纪的上座部佛教杰出的觉音尊者在《清净道论》里面说:"因不观照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 "。显然,觉音尊者这里所说的无常相,就是指被相续掩盖的非连续性和分立性,是真正的无常。

这个独立的桢,是南传所说的究竟真实法构成,包括心法,心所法,以及色法。部派佛教也称其为极微,是最小的不可分割单位。假如其中的被观察对象是色法,那么此处的色法必须有体积单位,和普朗克长度有关,它是宇宙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尺度。当大量连续生灭的识不断的对某个客体观察,造成了整体上的某个具体的色法影像。比如观察一个苹果,并不是只有一次识的生灭就完成了对一个苹果这样的宏观客体对象的认知。之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只是看了一眼就看到一个苹果,只是因为我们自身对于意识的感知非常粗糙,我们无法察觉微观尺度下发生的大量意识生灭的事件。

注意,我图中故意将当下那组进行了加深,而过去未来做了虚化处理,它的意思是说过去发生的现象已经完全消失了,并不存在于时空当中,而未来还没有升起,只有当下刹那是真实的。这个就是指上座部佛教所说的当下有体,过未无体,非常非常重要。当下有体,过未无体意思是指当下是真实的,而过去未来所生的法是消失的,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的“体”。或者也可以说,诸法只在当下刹那存在,或者说这个世界和“自我”,仅仅存在一个刹那。请仔细理解这句话,如果你没有觉得震撼,必定是没有理解。注意我这里所说的自我,并非是指主宰性的自我个体,实际他对应的是一个当下升起的心识外加伴随的心所,而不是主宰性支配性的意思。在部派佛教当中,说一切有部认为过去当下未来三时法体恒有,而我们几乎所有人的观念,其实都是类似说一切有部这种观念,而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诸法只在当下刹那存在,为什么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刹那。这是因为我们被时间欺骗了,被意识生灭的现象给欺骗了,我们的意识强行假定了已经消失的过去事件(或者事物或者自我)还有某种存留,我们大部分人将时间给独立起来,认为时间是一个固定的背景,而事件在这个时空的背景下发展着。是实际上,根本没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有的只是事物本身的生灭变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时间流逝和时间独立的错觉。

下面的图,是说一切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演示图,也是所有外道关于灵魂,梵,神我的演示图。其中大乘的如来藏,真如,阿赖耶等要稍微复杂一点,没有在图中完全的显示,但本质差不太多,只是如来藏,阿赖耶等有一些掩盖性的东西,比如用不一不异来掩盖独立性,用无形无相来掩盖实体性。但其实还是神我见,只是形式变化了。

对比最上面的图,就会看到一个很大的不同。第一张图,都是一组一组,前后不同,分立的,是一种离散的,非连续的,刹那生灭的理论,而第二张图,都有个持续不变的主体存在其中(黄色的部分)。这个主体本身不生不灭,具有影响操控客体的能力。它也是连续性的,恒常性的。这个不变的主体,在各种宗教当中有不同的名称,基督教,印度教,称呼为灵魂。大乘佛教,则称呼为心、真如、如来藏、自性、本心,本觉等等。它是解脱的所依。是在五蕴身心现象当中的。甚至是五蕴身心现象产生的源头,是万法产生的根本因。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要找到这个本心,并运行它的性质完成某些功能(真如起用)。而佛法和这个完全不同,关于五蕴,它是一种刹那生灭,非连续的理论,关于解脱所依的涅槃,和五蕴是完全的相异,不能共存。

非连续性为核心的微细无常,才是真正关键的,就比如一群蚂蚁排队前行,从远处看,蚂蚁是一条连续的直线,但是从近处看,就发现蚂蚁的队伍并非一条连续直线,而是一只一只蚂蚁前后紧密相连所组成的。不同的蚂蚁是彼此分立间断的。而且这里必须有个最小不可分割的单位,这也是佛法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无常、苦和无我的理论都和它密切相关。无论是物质也好,还是意识也好,都不能是无限分割的,都有着最小的不可分割单位。在量子力学里面同样也是,能量,空间,时间等物理量,都有着最小不可分割的单位,是非连续的,分立的。

佛法关于无常,关于心识和色法刹那刹那生灭的这部分理论,和量子物理学当中的量子性,非连续性,分立性,具有惊人的相似。至于不承认极微,不承认存在最小不可分割单位的大乘诸多理论,尤其是唯识理论,是和上面所说的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没有调和性。大乘唯识创始人世亲在否定极微的论证当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混乱了数学分割和物理分割的区别。他以为如果极微有体积就必定可以分割,既然可以分割,则不可分割的极微是不成立的。但实际上他所说的体积可以分割是数学上的,而现实的物理实在,则受制于量子性的限制,是不可分割的,数学分割和物理分割是明显不同的。曾经回小向大,投靠大乘的世亲,如果出生在这个时代,面对这个明显的错误,是否该考虑回大向小,重回原始佛教的怀抱呢?

根据上面所说的,认识到这个微细的无常很重要。因为我们大量的贪爱,是建立在事物和自我持续存在的错觉基础上的 。如果无常仅仅是指那种粗浅的事物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无常。那么在事物存在的时候,比如眼前的甜甜的,大大的苹果,比如黄金,我们依然可以完全的享有啊。但实际真正的情况并不是我们观察和意识所感觉到的。任何事物,都仅仅只存在一个刹那,短短的一刹那,我们是被错觉所骗。

当然,哪怕就是明白这个无常,还是不能灭除贪爱,因为还不明白什么是“苦”。下面就开始讲真正的“苦”到底是指什么。为什么是“苦”的。关于苦,如果仅仅是根据上图,是无法有直接的体会和认识,也不会懂为什么是“苦”。

我最初在根本没有接触真正的佛经,没有接触原始佛法和上座部佛教之前,曾经借助于类似四念住的禅修方法悟到了无常和无我(当时并不懂那是四念住),却完全不懂苦是啥,也并不接受。我当时在修观的某次过程当中,突然极为意外的,让人惊讶的,确定性的认识到这个世界和自我只真正存在一刹那,这个世界和自我像电影一样,是一格一格的 ,而那时我还完全没有接触到原始佛法和阿毗达摩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当时所发现的,已经完全可以画出上面的图。这个关于世界和自我的模型,也深深的刻在了我脑子里面,可是苦是什么?为什么佛陀如此的强调?我当时并不理解,也没有概念。这是由于我当时和大多数人一样,仅仅以为佛法所说的苦,是指痛苦的感受,我觉得这痛苦的感受都是相对的,而解脱应该是发现真理。没有了痛苦的感受只是发现真理的副产品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探寻真相,发现真理,并无特别的实现苦灭的目的,其实这个不完全正确,苦灭才是真正的终极目的,真理的发现反而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苦,巴利文是dukkha,du,意思是恶劣的,kkha,意思是空的。整个意思连起来,意思是“恶劣的空”,其中没有任何中文所说的痛苦的感受的意思。而是一种很客观的表达,而且竟然还和“空”有联系。佛陀说五蕴就是苦,意思是所有的精神和物质现象全部是苦的。假如你将苦理解成痛苦的感受,那么你能说石头是苦的吗?能说山河大地是苦的吗?完全不对。而且当修禅定,包括修四念住的时候产生的乐,明明就是很快乐的感受,怎么能说是苦呢?所以,苦,绝对不是狭义的痛苦的感受,而实际上,“苦”意思是不圆满的,有缺陷的,不实的,是一种没有主观情绪的表达,是适用于所有事物的 。为什么不圆满,为什么有缺陷,为什么是不实的呢?要理解这个,也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一方面,我们大部分人对于真正圆满的涅槃毫无认识,这就缺乏对比性,显现不出五蕴的不圆满性。另外一方面,对于五蕴的特性,由于粗糙的意识感知,我们不知道苦的一个重要表现:逼迫性

而这逼迫性,是在修观当中亲身体会到的。是几乎必须性的要有亲身的体验。而这亲身的体验,在我最初的了悟无常无我,获得基本正见后,在大约三四个月之后,于某次密集禅修当中的第五天,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了。

当然这也和上面的图有很重要的联系,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能看懂我上面的图,并且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想象,起码大概能够明白一些。但最好还是要亲自的体会,这样才真正深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曾经的禅修经验以及上面的图,仔细的分析为什么五蕴是不圆满,是苦,是逼迫性的。

那次密集禅修,是修动中禅,指导老师是泰国的隆波通禅师,一个瘦瘦矮矮,很和蔼可亲的泰国禅师。

动中禅的基本方法也不太难,就是有一套手部的动作,觉知手部的动作就好。当时我已经接触到了南传佛法,也阅读了阿毗达摩理论,并且对于我自己原来所悟的那个世界和自我一格一格的机制已经完全明白确信,而且根据这个,我还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四念住的禅法,和动中禅很有点类似,只是我当时观察的并不是手的移动,也不是马哈希尊者的观腹部起伏,而是其他部位。但本质其实都完全一样,都是对一段运动过程(风大)的紧密觉知,因为一旦理解了四念住的核心理论,理解了我上面所说的那个图,很容易辨别什么是四念住,如何修才是四念住。

四念住,简单的说,就是时时刻刻的紧密觉知当下所发生的身心现象 。在图中,就是时时刻刻觉察那一组一组的红黄蓝的圆。去准确捕捉识别这些当下升起的身心现象。尽量觉知辨别每个能感知的“刹那”,每个电影的帧。以动中禅的手部动作来说,手的移动,佛法称为风大,这里的风,代表移动,不是真正的风,整个移动是由一格一格的“独立帧”相续组成。你所要做的,就是要尽量清晰的觉察每个当下的动作,紧密的跟随它,捕捉每一个“帧”,最初可能是很粗糙的,但是之后会越来越微细。

觉知手部动作的是什么?此处极为极为关键,对于这个的理解是四念住成败的关键,是区分正见邪见的关键。我以前跟随某个师父修行的时候,由于被误导,误认为这个“能观”,是所谓的觉性,来自于本心,是自性,并且是不生不灭的,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实际真正觉知手部动作的所谓觉性,佛法称为正念心所,是一种清楚的觉察,它是伴随心识而升起的,属于行蕴,它本身也是生灭的,并非不灭的觉性、佛性、本心之类 。在图中,正念心所对应的是下面红黄圆圈的红环部分,那红环部分还包含很多其他的心所,而修四念住时候升起的正念心所,是其中之一。

这个正念心所必须明白几个特性:

1、觉性或者正念本身是生灭的,是缘所生的,绝不是什么恒常存在的本体,不是某个所谓本心、真心的行为,它就是五蕴之一 。佛法将所有身心现象分解为五蕴,从来没有在五蕴之外立出一个“心”,五蕴之外的,只有涅槃,而那是完全不同的状况,是五蕴灭尽的状况。涅槃绝无可能在五蕴生起的状况下表现出来,更不可能是某某“决定”的源头。

2、觉性或者正念本身不是独立于身心之外的 ,我们在觉知身心现象的时候,容易有种第三者在旁观的错觉,这个第三者,其实是心识包括正念心所密集相续的生灭而造成的整体感觉,看似和所谓的五蕴分离了,五蕴看起来像妄心,那旁观的第三者,看起来像所谓的真心自性,更有些人在这里搞出所谓的觉,照一套乱七八糟的扭曲,误认为所谓的觉照,是属于自性的,不是五蕴的,走向神我邪见,犯下严重的错误。而实际上,那个所谓的旁观者,所谓的觉知,还是五蕴本身,只是有正念觉察的五蕴相续生灭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清明的,自主的状况,缺乏正念觉察的五蕴相续生灭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混沌的,看似来不自主的状况 。如果此时禅定力相当强而产生光等一些禅相,可以利用作意心所等特性,任意控制禅相的形状以及光的颜色,如果不能正确认知,更会产生主宰自由的大邪见,误认为心可以造万物,可以主宰万物。

我前面曾经说过,那个真正的刹那是极短极短的,是普朗克尺度范围,是10的负43次方秒。如果按照阿毗达摩注释书所说的,也最少是几亿万分之一秒。我上文所说的捕捉觉知每个当下刹那发生的身心现象的刹那,并不是指这个真正的当下的刹那,我个人不认为在实际禅修当中,能够捕捉到普朗克尺度范围内的生灭事件,我认为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在实际禅修当中的觉知当下并非严格意义的当下,而是叫做“相续刹那”,它是由很多极短刹那组成的非严格意义的“当下”。 因为我们的任何感知都受制于大脑的限制,大脑神经元的处理是需要时间的。虽然大脑并不是意识,但名法(意识)是依赖于色法(大脑)的。尽管这个“当下”是多个刹那的聚合,但是并不影响对无常、苦、无我的观察认识。

可惜上面的图不是动画,因为只有动画才能真正表达出相续这种性质。而且将会明白为什么修观会产生刹那定,为什么刹那定是真正的正定。为什么在修四念住的时候,觉察到生灭的频率会越来越快。在实际禅修过程当中,如果你能够在一秒钟内觉察到意识和所缘的大概几十次到上百次生灭现象,“苦”的坏灭和逼迫的性质将会明显的显现出来。这种状况,就足够一个人生起观智乃至证果。当然,能否在生灭现象的基础上升起观智乃至证果,要取决于慧力,没有慧,哪怕几百上万次的生灭,也不过是生灭而已,顶多是见了点奇怪现象而已。

在修动中禅的时候,我已经明白个了几个重要的关于正见的认识

1、由于身心现象是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所以四念住重点就是尽量清醒觉知每一个能够感知的刹那 。在动中禅的修行当中,就是密集的捕捉觉知手部移动的每个微细移动。在马哈希尊者的观腹部起伏的修行当中,就是密集的捕捉觉知腹部的微细起伏。手部的移动,全部的起伏,全部是一帧一帧组成的“动画片”,一刹那一刹那紧密相连。

2、那个能觉知手动动作或者腹部起伏的观察者,不是独立的,持续性的存在,而是生生灭灭的,是和被观察对象,同生同灭,而绝不是观察者不生不灭,被观察者生生灭灭 。所谓的心,并非不断的在杂念和真正的手部动作间乱转,而是当有了杂念的时候,是丧失了正念心所,不能准确觉知对象。如果有正念心所,哪怕从手部动作移开,目标在其他上,比如心念,甚至是外在的事物,只要觉知还在,就没有任何问题,绝对不是走神散乱。

根据以上两点,我当时在修动中禅的时候,基本是按照自己的来修(禅师的教导和我所修的也基本一致)。我有的时候,觉知手部动作,有的时候,就直接觉知心念,甚至有的时候,我还直接观察觉知旁边禅师的走动。只要保持觉知,只要保持清明,就足够。这种目标的转换,根本不是所谓的散乱杂念,而完全符合四念住。此处需要提醒,其他人刚开始不要模仿我这个,因为这只适合这个阶段的我,其他人未必适合,比较稳妥的还是要尽量缩小目标范围进行观察,但绝对不能缩在一个目标上,否则变成了止禅了。

最初的一两天有点煎熬,因为散乱很多,有点坐不住,但因为大家都在那里坐着,一天要八个小时的打坐,所以也能坚持,另外动中禅本身也是和行禅结合,在打坐一个小时以后,就有一次走动的行禅,这还是比较有效的。在大概第三天的时候,轻安的感觉产生,坐着很舒服,身心也很清明敏锐。对念头的觉察也感觉越来越清晰,也很少走神,有一种身体轻飘飘犹如浮在云上,非常快乐舒服的感觉。我这个时候,其实还有点得意,觉得这次禅七个能够修到这个程度,也算不错,甚至都想回家了。假如当时就放下,那么我将丧失大好机会。好在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到第五天的时候,意外和让我吃惊的现象产生了。

我必须说明,这意外的现象,是突然性产生的,并不是一般禅修者描述的渐进的过程。我认为这两者都对。我当时由于修的是动中禅,动中禅本身是禁止闭上眼睛的,并且觉知手部动作,所以我觉得它本身建立的定力,并不是十分的强(修行时间长,定力将大大加深)。但根据我当时的经验,这种禅法建立起来的定力,用来认识无常,苦和无我,用来证悟解脱,其实已经足够了。

我当时的身心现象,不太容易完全的表达出来,而且为了避免被模仿,我也难以完全的细节性的描述。这个现象有几个重要的性质

1、快速的生灭,这个在定力敏锐的基础上,只要坚持修下去,是必定可以观察到的。

2、对于当下升起的目标,感觉根本抓不住,因为它灭去的太快,根本抓不着。

3、强烈的逼迫感,甚至让我感到恐惧,这种逼迫来自于生灭本身,即当下那升起的现象,像利刺一样朝自己刺来,无处可躲。

综合第二和第三点,就是抓也抓不着,躲也躲不掉,无比煎熬 ,把我实在吓坏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当时因为有了比较强的正见基础和必要的积累,一连串的观智诸如生灭智、坏灭智、过患智、畏怖智、欲解脱智接连强烈的生起,稳固而深刻,这是真正的“见苦”,也是关于自我和存在的深刻智慧的产生。在这之前我其实是不怎么了解南传上座部所说的十六观智的,因为那个时候我才刚刚接触南传上座部不久,后来对比南传所说的十六观智以及一些南传尊者的实修经验,发现我当时的身心经验和上座部所说的几乎完全一样。我个人相信这个是所有实现证悟的修行者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过南传的要更加细节化,更加准确而具体。如果你一旦认识和经历这个过程,当你看别人描述所谓的开悟解脱过程时,也很容易辨别什么是真正的证悟。那些没有描述真实的刹那生灭,没有真实的强烈的逼迫性的苦的认识,就直接描述什么五蕴皆空,能所双亡,解脱大乐,言语道断,不可言说,肯定是应质疑的。其实这些虚假证悟是被波性意识的特性所骗,关于波性意识的这部分需要完整了解意识的波粒二象性才能真正认识,也要参考《万物一理》这本书,本文暂不分析。

禅修中没有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没有对苦的直接体会,哪里能有最后代表解脱大乐的寂灭涅槃?那涅槃就是建立在对身心五蕴的苦的深刻认识上,因为对身心五蕴的厌离舍弃,才能斩断无明,熄灭贪爱,导向并实现五蕴熄灭的涅槃。因为熄灭了五蕴,因为摆脱了身心的牢笼,才实现了终极的自由和解脱,也就是涅槃。

“抓也抓不着,躲也躲不掉”,这是我当初极为强烈的身心体会,也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不过假如根据我前面所说的仔细思维,就可以知道经历这种认识其实是必然性的,在佛法经典里面,包括十六观智的描述以及很多南传尊者描述的解脱过程,都大量提到了这个苦的”逼迫性"。

禅修当中被观察对象必然只能维持极短时间,所以你当然抓不住它,你刚想去抓它,它就灭去了,所以当然抓不着。而被观察对象灭去以后,下个对象紧接着生起,你不想让它生,它也要生,所以你当然躲不过,这个就是逼迫。其中目标对象必定性的要坏灭消失掉,其实也是逼迫。

并且作为观察者的“自我”,完全就是在生灭当中,而不是生灭之外,作为观察者的“自我”就在和被观察对象一起生灭,你能躲到哪里去呢?无处可躲!而在现实当中其实这个也在明显发生着,比如生老病死就完全是这个性质。

年轻,无法维持,总要消失,你抓得住吗?抓不住!

死亡,不可避免的要来临,你躲得过吗?躲不掉!

在禅修过程当中,由于意识变得清明敏锐,这种生老病死的现象实际被频繁的直接的呈现在禅修者面前,让你不得不面对。每个念头和目标的升起代表着出生,而念头的迅速灭去和消失,代表着死亡

禅修过程当中,你被这种迅猛的生灭现象剧烈的冲击着,就像狂风暴雨下大海当中漂泊的小船,脆弱无比。又犹如置身于悬崖顶端,身前身后都是万丈深渊,支撑着自己的地面又立即会坍塌,根本站立不稳。

自我身心(五蕴)就是如此,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由于心灵被蒙蔽,由于无明和贪婪,我们被自我感官的错觉欺骗了,沉迷于感官所带来的短暂快乐当中,丝毫不能察觉危险的存在,不能认识到自我和存在的真相。

这一切,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还有涅槃,佛陀为我们指出了无生无灭,寂静清凉的涅槃的存在。舍弃这不圆满的五蕴,毫不犹豫的导向那涅槃的彼岸

在随后的禅修报告中,我向隆波通描述了这段感受,得到了他的认可,隆波通旁边那位侍者赞许和鼓励的目光也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深深的感谢他们以及禅修的组织者。虽然我所达到的还和佛法所说的终极解脱还有很大的距离,然而这确实是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和亲身体会到了佛陀所说的“苦”的深意。

在禅修结束后,寺庙摆出了很多佛教的书可以供挑选,不过大部分都是一些大乘的书,在这很多书里面我发现少有的一本适合我的书,当时也很巧合的仅仅就剩下这一本,书名是《无常》,作者是泰国的禅师阿姜查。翻开这本书,阿姜查用简单浅显的文字描述了我实修当中所认识到的真正的无常和苦以及无我,进一步印证了我的实修认识。

2009年2月22日,北京朝阳寺。
从这一天开始,我的世界真正亮了。
朝阳生起,光芒万丈。
我迈向通往解脱的大道,
从此不可逆转!


补充:本文写于2011年,是天行(当时用名如觉)较早的一篇描述佛法核心认识和禅修经验的文章。本文力图还原乔达摩本人关于缘起、无常、苦和无我的重要认识,并且指出了一些禅修关键。 然而这篇文章包括这张五蕴生灭演示图其实是有一个难以被发现的严重漏洞,正是因为对这个致命漏洞的发现和修正,使得作者走向了新的道路……

作者:傅天行 (咨询可加微信 FWXN1399)
链接:https://ftx.1399.wang/150
声明:本文遵循TXZ开源协议,阅读后如有受益请主动赞赏支持,点击红色赞赏按钮可弹出微信赞赏码,协议详细内容请阅读以下文章:
《TXZ:一种创新性的开源协议》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