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与具体:“存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的是所有存在者的共同特征;而“存在者”是具体的、个别的实体。」
在天行哲学中,波粒是最高的普遍性范畴,是所有存在者的共同特征,存在者包括先验主体、先验客体、经验主体和经验客体等等,包括数学实体、物理实体、精神实体都被波粒所规定,都具有波粒二象。
波粒作为最高的存在(Sein),使得存在者能够显现。它为存在者规定了相干叠加性和独立个体性这两个核心的波粒性质,使得存在者得以显现,使得存在者“在”起来,“活”起来,不断得演化。也通过存在者而展示了自身,使得我们(此在)能在万物当中瞥见祂的影子。
「动态与静态:“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而“存在者”是静态的,具有特定的属性和特征。」
“波粒”对万物的规定是一个动态过程,但绝不是我们一般人以为的具体运动,而是一种动态的逻辑规定。存在者相对于波粒(存在)而言,自身其实是被规定的静态物,具有特定的属性和特征。
「理解与被理解:“此在”(Dasein)作为存在者,具有理解“存在”的能力;而其他存在者则不具备这种能力。」
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Dasein),并非被禁锢于当下时空的经验主体,而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结构,能够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先验主体。此在绝非孤立的经验主体,而是通过“共在”(Mitsein)与其他先验主体共同存在于先验本体界中。在这个抽象而深邃的本体界中,无穷的先验主体与先验客体互相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种彼此交织的存在之网,生生不息。
“此在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并非单纯的经验现象界,而是先验本体界与经验现象界的统一。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揭示出“此在”(Dasein)的在世结构,这种方法其实更多地指向先验本体的内在结构。先验本体包含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它们彼此交织而非二元割裂,包含了历史性和动态性,具有内时间结构,柏拉图以及康德都在这方面犯下了严重错误。
此在并非孤立的实体,而是被嵌入巨大的抽象宇宙之网中,通过与其他主客体的互动关系,通过主动地“操心”(Sorge)而被建构自身。关系构建实在,关系构建主体,形成天地人神的多维共在。
唯有此在具有领会存在的能力,其他存在者无法理解存在。但是此在非常容易把当下在场的存在者误解为存在本身,从而遗忘真正的存在,导致存在的遮蔽。这种遗忘使得此在陷入自我的沉沦,陷入日常的繁忙,变成麻木的生活僵尸,变成孤零零的原子化现代人,失去了对存在、本原和天道的真正领会,生存的意义也因此被遮蔽。
传统哲学认为存在(本体)是无时间性的,基督教也把上帝独立于时间之外,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海德格尔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认为存在的本质是时间性的,时间是理解存在的关键,但是他并没有表述清楚,也确实很难表述。
存在(本体)确实具有时间性特征,正是因为它有时间性特征,才能展开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流逝。存在的时间性特征是一种没有展开的时间,内中隐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把这里的“存在”理解成上帝,它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存在者,不是任何具体的万物。
存在者是存在的自我展开,万物是上帝的自我展开,现象是本体的自我展开,二者本质上等价,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上帝的自否定(奇点大爆炸)转化为无限的时空宇宙,故而原初上帝必定死于创世。虽然原初上帝死于创世,但却完成了一次自我涅槃,因为祂已经转化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物质和精神一体的神秘宇宙,其中闪耀着上帝的灵光。
此在(Dasein)作为特殊的存在者,被存在(上帝)抛入了世界,这种抛入(Geworfenheit)不是上帝的舍弃而是上帝的深爱。因为被抛入世界的“此在”(自我)必然面临有限性和不确定性,故而才能追问存在(上帝)的意义。进而超越有限,趋向无限,获得对自身以及存在的深切领会(Verstehen)。
通过在世的关怀(Sorge),此在(自我)与他人实现本真的共在(Mitsein)。这种“共在”并非简单的共处,而是深层次的理解、关切与共同成长,犹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领会存在的意义之后,此在开始了在世界中的向死而生和协同进化,祂的真正目标是认识存在并走向本真的存在,与天地人神展开有形与无形的多维深切沟通,不断地丰富自身,进而开启无止境进化的无限征途,这就是上帝作为最高存在的复现与降临。
——傅天行 2024.11.25 中国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