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哲学家一辈子实际上都只想一个问题。对他而言,这个问题无疑就是时间。
——亨利·柏格森
二象性时空
根据我所建立的心物波粒二象性的根本哲学原理,物质和意识必定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连续性弥散演化的波性本体,一种是离散性生灭跃迁的粒性现象,前者为先验,后者为经验。由于波粒的互斥性,波性本体和粒性现象不能并存,连续性演化和离散性生灭也互相对立,是两种完全不同特性的变化。
波性本体除了连续性外,还具有决定性、非定域性、因果性、可逆性等特征,而粒性现象除了非连续性之外,还有随机性、定域性、非因果性、不可逆性等特征。
本体和现象的演化以及各自性质是根本性的对立,而时空是对变化性和集合性的描述,所以这就决定了必须将时空分为两种,即描述波性本体连续弥散的数学时空和描述粒性现象离散生灭的物理时空。
命名为数学时空,是因为物质的波性本体是一种抽象性的数学实在;
命名为物理时空,是因为物质的粒性现象是一种实体性的物理实在。
数学时空因为具有先验性,也可以称为先验时空,因为由量子实在组成,也可以称为量子时空,对应了本体界。
物理时空因为具有经验性,也可以称为经验时空,因为由经典实在组成,也可以称为经典时空,对应了现象界。
前者是本体界,后者是现象界。由于意识在两种时空的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和时间箭头密切相关,所以脱离意识而谈论时空是不可能产生对时空的完整认识的。
物理时间是建立在粒性现象的离散性的生灭跃迁之上,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时间序列,由于粒性现象具有短暂的驻留不变并且是离散分立的,所以物理时间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单位,也就是普朗克时间(10的负43次方秒),物理时间以普朗克时间为最小单位,一格一格的向前递进延伸。而数学时间建立在抽象的波性本体弥散演化之上,由于波函数的演化是连续性的,所以数学时间是连续性的,是无有间断的。
波性(连续性)的数学时空和粒性(离散性)的物理时空是性质互相对立(互斥)但是又是时空不可或缺(互补)的两面,这就是时空的波粒二象。这种建立于心物波粒二象性基础上的时空观念,叫做二象性时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时空观念,是对牛顿的经典时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以及量子力学的时空观念的超越,是迄今为止对时空的最深入最完整的认识。
在深入揭示空间和时间的本质之前,首先要澄清先验本体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
先验本体:
先验本体是先验的波性意识和先验的物质波函数以及宇宙法则的统一体,是先验的心、物和理的统一体,对祂的不同侧面的认识产生了宗教、哲学和科学上的很多观念,包括基督教上帝、印度教大梵、柏拉图的抽象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康德的先验自我以及物自体、胡塞尔的先验意识、中国哲学的太极、道、天、气,理,元神,现代科学的量子场等等,这些概念彼此有近似度但是又有差异不同。由于它主要体现出无限性、遍在性、连续性和叠加性的波性特征,相对于坍缩后表现出粒性特征的粒性现象,它也可以被叫做波性本体,但它也隐含着粒性特征,是波粒的矛盾统一体,近似于阴阳,亦是太极之体。
先验的波性意识因为拥有积极能动的主体性特征,故而也称为先验主体。而先验的物质波函数则是机械被动性的客体,故而也称为先验客体,它也近似康德哲学当中的物自体(自在之物)。相对于坍缩的粒性现象来说,我有时也把先验客体或者先验主体皆称为先验本体,故而导致不同语境下的先验本体各有所指。
先验本体是哲学上所说的真正的存在,而我们感知到的坍缩后的粒性现象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的自我展开。
空间本质:
- 空间本质是先验本体中的先验客体(物质波函数)的弥散坍缩而产生的关系性集合,是对弥散的波性本体之集合以及坍缩后的粒性现象之集合以及二者内部关系的一种度量,它符合一定的运算法则并拥有几何性质,形成关系性的网络。准确地说,并不是先验本体在空间中弥散,而是先验本体的弥散坍缩和相干叠加产生出了空间。
- 先验本体的弥散集合产生先验性的数学空间,先验本体的坍缩集合产生物理空间。三维物理空间是无穷维数学空间的不完整映射。
- 空间的广延属性建立于波性的弥散性和集合性之上,空间的位置属性建立于粒性的局域性和个体性之上。
- 空间强调的是变化所产生的集合性和位置性,不存在独立于万物之外的背景空间。先验本体演化产生出的数学空间容易被错误认为是经验性的物理客体发生运动变化的绝对背景空间。
- 空间,场,波具有本质的同一性,是同一存在形式的不同角度的表达。除了共同的集合性、广延性以及整体性之外,空间更侧重于集合性和位置性,场更侧重于强弱性和方向性,波更侧重于运动性和叠加性。
- 物质的本质是空间,空间的客观性更强。
- 人之所以产生空间的认识并不是仅仅来自于后天的外部经验,而主要是来自于先验主体对先验客体的纯粹直观。空间的广延性、连续性和容纳包含万物并近似于背景的认识主要自于先验认识,而不可能仅仅来自于后天的外部经验。准确的说,对空间的完整认识是先验和经验二者的辩证综合。
时间本质:
-
时间本质是先验本体中的先验主体对先验客体(本质是空间结构,也是数学结构)的连续性弥散和离散性坍缩而产生的演化序列的主观感知和主观标度,是先验主客体不断自否定(扬弃自身)而产生的具有方向箭头的辩证运动流。
-
这段比较晦涩一些,但实际不过是对阴阳运动的扩展性解释。弥散是阳的生发,坍缩是阴的刑杀。二者的综合,产生了变化,产生了时间。
-
先验本体的弥散演化产生先验性的数学时间,对不同时间点的标度来自于数学时间;先验本体的坍缩序列产生经验性的物理时间,对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标度以及时间流逝来自于物理时间。
-
时间强调的是变化产生的序列性和流逝性,不存在独立于独立于万物之外的背景时间。
-
时间和意识的意向性密不可分,时间的主观性特征更强。
-
数学时间和物理时间都不是完整的时间,它们的辩证综合并结合先验统觉才形成我们感知到的整体时间,它是连续和离散的辩证统一,空间也具有近似的特性。
-
时间是先验主体对先验客体(物自体)以及自身的弥散坍缩而产生的演化序列的主观感知和主观标度,是主客体的辩证综合,是先验和经验的辩证综合。
时间是先验本体(物自体,空间)不断地自否定(扬弃自身)而产生的具有箭头的辩证运动流,和空间具有互斥和互补、同一和差异的辩证关系。
物理时间特征:
有明确的过去,当下,未来的区别,无法返回到过去,也无法直接观察到未来。过去,当下,未来有明显的分立性。
之所以物理时间有明确的过去当下未来的区别,这是粒性现象的离散性特点所决定的。现象A生起消失,现象B生起消失,现象C生起消失,后一个现象替换前一个现象……现象各自不同并且无法并存,前后生灭是离散性的生灭,所以物理时间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必然是不能并存的,也必然是离散性的。
当抽象的波性本体坍缩为具象的粒性现象A以后,它短暂驻留并消失,这种消失是一种彻底的消失,无法再返回到之前同一的坍缩状态,具有不可逆性。尽管意识可以触动波函数坍缩出近似的经典的本征态,但是这实际和之前的已经不是同一的经典态。
过去的本质是已经坍缩并消失的经典态,当下的本质是已经坍缩并正在驻留的经典态,未来的本质是尚未坍缩而成的经典态,三种状态具有明显的分立性,所以这造成物理时间具有极其明显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区别。
不可能返回过去,也不可能跳到未来,当下时刻的观察者(经验主体,粒性意识)被牢牢的局限禁锢于当下的时间,只能被动地不断随物理时间往前递进,但是无法跨越时间跳到未来或者返回过去。这里的过去、当下和未来都是经典性和经验性的。
数学时间特征:
没有明确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区别,只有不同的时间标度并且没有严格意义的先后性,它们彼此纠缠交错在一起。“过去”的信息可被读取,是一种实在,“未来”的信息也可以被读取,也是一种实在,它们都是具有概率特征的量子叠加态。这里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是量子性和先验性的。
站在数学时间的整体角度,其实也没有局域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但是存在整体性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因为时空整体是在不断变化的。
由于波性本体(量子态)是互相叠加纠缠在一起,这种叠加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相干叠加,也包括不同时间的相干叠加,所以数学时间没有明显的过去当下未来以及不同时间点的分立特征,是彼此并存的。处于本体界的观察者(先验主体,波性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读取到过去的信息,也可以读取到未来的信息。
和物理时间的不可逆性相比,数学时间则具有明显的可逆性特征。运动方程当中的时间其实这种先验的数学时间,它是可以微分的。
当我说波性意识(先验本体)是时空之外,实际上是指它在经验性的四维物理时空之外。 因为我们通常以为的时空实际是四维物理时空,它是全部建立在经验性的粒性现象的生灭别花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的时间是描述粒性现象的生灭变化,而波性意识并没有粒性现象的生灭变化,并且和粒性现象不可能并存,所以波性意识必定超越物理时空之外。尽管波性意识超越四维物理时空,但仍然在抽象的无穷维的数学时空范围之内。
时间和空间总结
时间和空间具有互斥和互补、同一和差异的辩证关系,符合波粒二象性。
时间是空间的自否定(坍缩),空间是时间的再否定(弥散),二者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先验性的本体界只有广延的空间而没有真正意义的流逝性时间,经验性的现象界只有流逝的时间而没有真正意义的广延性空间。自我主体对时空的整体认知来自于先验和经验的辩证综合,统摄本体界和现象界。
认为时空是独立于主体的外部客观物质运动而产生,这是极端的唯物论时空观;认为时空是主体内心中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这是极端的唯心论时空观,二者都是错误的。时空是因为先验的主客统一体的辩证运动而产生,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它是主客统一的,这是心物辩证论的时空观。
因为这种时空观建立在心物波粒二象的弥散坍缩机制的基础上,也具有二象性,故而也称为二象性时空观,它是迄今为止最精准的一种革命性时空观。它可以解决迄今为止的所有时空悖论(包括芝诺悖论),也是解决量子测量之谜,正确认识波粒二象的关键。
一个类比:
本体界和现象界本质是同一的,二者并不是独立的两个不同世界。你观察感知的任何现象,都是从本体界的抽象形式转化而来的,是波函数的坍缩导致的。
你就像是处在一个类似电影黑客帝国所描述的Matrix巨大虚拟世界里面,你的视野遍及之处,抽象的数据信息(波性本体,量子叠加态)转化成你意识感知到的实体性现象(粒性现象,经典本征态)。而在视野之外,所有你以为的真实客观的树木房子、山河大地都其实只是抽象数学信息的运算演化,而不是实体性地存在于那里,你以为的一个真实客观的现象性的宏观经典世界实际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抽象数学世界的现象性反映,是这个抽象数学世界的投影。
如果你玩网络游戏高度投入,你就会把网络游戏里面的世界当成真实,在自己脑子当中构建出一个三维的真实的游戏世界,但这个真实的世界只是你意识的假定,而不在物理现实当中。 通过意识导致波函数(量子叠加态)的坍缩,你只能观察到本体界(抽象数学时空)投射出的静态的一帧一帧的图像,每个单帧的图像(也可称为像素)对应的正是每个普朗克时间坍缩的单一本征态,这些单帧图像经由你的意识加工整理进而拼合成完整的宏观世界。你根据观察经验误以为事物在四维物理时空内运动演化,但其实所有的演化以及相互作用都是发生在本体界的无穷维度的抽象数学时空。
本体界(数学时空)的庞大信息和现象界(物理时空)的意识个体,也很像互联网云服务器和单一客户端的关系。每个现象界的人类似于一个客户端,接入了整个本体界的云网络当中,不断的从中读出信息,又往内输入信息。 只是这客户端其实也不是完全独立于云服务器的,而是从云服务器网络中转化出来的。
现象界的观察者(粒性意识)和被观察对象(粒性物质),都是从本体界的波性本体转化出来的,本体界的波性意识坍缩转化为现象界内的粒性意识,本体界的波性物质坍缩转化为现象界的粒性物质,并且现象界内的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二者互相依赖,同生同灭。而并不是观察者独立持续存在,被观察者也独立持续存在。
我们要把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错误时空观念彻底放弃掉,重建对时空的新认识,才能更容易理解自我的本质以及和世界的关系。实际上每个意识主体都是宇宙的动力电池,因为正是经由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宇宙才有了演化动力。无穷的先验意识主体正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除此无它。
时间是“永恒”的映像;时间是“永恒”的动态相似物;时间不停地流逝,模仿着“永恒”;时间无始无终,循环流逝。
——[古希腊]柏拉图
解释:
柏拉图所说的永恒,实际就是他说的理念世界的抽象理念,因永久不变故而永恒,而我们观察感知的现象则是理念的摹本,是不断生灭变化的,所以柏拉图说时间是“永恒”的映像。如果把柏拉图的永恒理念替换成我理论当中具有内在全时空属性的波性本体,而把时间理解成波性本体的粒性坍缩所展开的物理时间序列(t1,t2,t3……),那么就可以非常容易懂柏拉图的这句话了。
我们观察感知的物理时间的流逝,是先验全时空性的波性本体的自我展开和近似性的自我模仿,“自我展开”是把波性本体(量子叠加态)内在的无穷个潜在性的不同本征态在时空上展开,而模仿则是指粒性现象的生灭序列是对波性本体连续演化的近似模仿。
波性本体自身的先验全时空性实际就是整体性的“永恒”,它是无始无终的。柏拉图只是还没有从整体论上去理解本体的先验全时空性这个深刻性质,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本体内在的全时间的属性是建立于抽象的集合性的量子叠加态,是无穷个物理时刻的叠加(t1+t2+t3……),它的展开就是无始无终而流逝的物理时间。
柏拉图对时间的认识虽然还是算不上完整,但确实是非常深刻的。
——傅天行 2018.03.05
一个物理学家对时间的看法很受他对相对论的了解的影响,因而很可能显得与常人有相当的差异,尽管物理学家自己对这事并不怎么在意。物理学家并不认为时间是由发生的事件构成的一个序列。相反,他们认为,过去和将来的一切都在那儿,时间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刻都向过去和将来两个方向延伸,就像是空间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位置延伸一样。事实上,这里把时间和空间相比较还算不得什么,因为时间和空间在相对论中已经变得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了,两者合成为物理学家们所谓的“时空连续体”了。
——[英]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解释:
我们经验感知到的事件序列和时间流逝必须用心物的波粒二象以及新的二象性时空观才能合理解释。按照经典物理和相对论的时间观,并不存在一个先后发生的事件构成的序列,过去和未来的一切都已经“存在”于那里,而不是先后“发生”,所以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流逝只不过是幻觉,但是这种时间观实际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主观的经验感知的物理时间和抽象的客观性数学时间的区别。
经验感知的时间流逝实际上是四维物理时空之外的波性意识对同样处于四维物理时空之外的抽象波函数(先验本体)的不断获取信息,造成波函数所描述的不确定的量子叠加态坍缩为物理时空内不同的经典本征态序列,后一个生成的经典本征态不断的替换前面生成的经典本征态,产生一种“流动”,进而被波性意识坍缩后的粒性意识经验感知,所以才产生了时间的“流逝”感,也产生了经验感知到的物理时间,进而有了经验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个“发生”的本征态就是一个事件,也可以称为一个现象。现象不断的前后相继的“发生”,后一个替换了前一个,这产生了“流逝感”。现象A先出现,然后现象B替换了现象A,再然后现象C替换了现象B……这种现象的不断替换更新,产生了时间的流逝递进。这种时间流逝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并非完全客观的,是我们的意识错误假设了存在客观的物理时间流逝,只有建立起二象性的时空观,将时空分为两种,并正确认识到心物的波粒二象,才能真正解释时间的流逝问题。
——天行 2018.11.6
- 不可以说时间不存在,时间有客观性,因为有客观的真实变化以及不可逆的特征。但离开主体也谈不上时间,并且主体也参与了时间的生成并且对时间进行了标度。也不可以说时间能够无限分,实际时间具有量子性。即存在最小的不可分时间单位,这是时间的重要特征。
- 上面所说的,实际就是我们中国古人说的“气”的阴阳运动。我只是把它更加精确化了。心物和时空是共同的问题,当我有了对心物的二象性认识,也才有了二象性时空观,也是迄今为止最深入的对时空的认识。
- 波和空间具有深刻的同一性,
粒和时间具有深刻的同一性。
弥散的无限波动产生出了先验空间;
坍缩的粒性序列产生出了经验时间。 - 时间是对生灭变化的度量,它是真实的,但没有独立于事物变化之外的背景时间。牛顿那种时间观是不成立的。爱因斯坦的时间观比较接近,但是还远远不够。有变化就有时间,物理时间(经验时间)是建立在坍缩后的粒性现象的分立性生灭基础上,产生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度,产生了时间流逝感。
我说的数学空间就是真正的元空间,也可以叫做量子空间(区别于经典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质上是对先验的数学空间的几何结构的描述,然后做出了经典化的经验化的错误阐释,导致了混乱,导致了对时间流逝的错误否定以及和量子力学的严重冲突。
——傅天行 2021.09.14
物理学方程并没有告诉我们哪些事件是“现在”正在发生的——那些方程就像一张地图,却没有“你在此处”的标签。“现在”并不存在于物理学方程之中,时间的流淌也是如此。另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一个特殊的“现在”根本就不存在,所有时刻都是平等的,都同等“现实”。从根本上说,“未来”的尚未确定之处并不比“过去”更多。(2020-02-19)
用辩证法的语言,离散时间是连续空间的不断自否定。或者说,离散粒子是连续场的整体自否定。
——傅天行 2023.07.06
不共时,这个是关键,但是这个不共时是怎么推断证明的,我还有点不是很清楚
时间是对生灭变化的度量,经验现实中的两个不同现象或者事件没可能共时,因为它们有差异,有变化,必定是两个时间点,所谓的“同时”只是错觉,同一分同一秒都不是同时。真正的同时实际只能以不可分的普朗克时间单位来衡量,是同一个普朗克时间(10的负43次方秒),但是普朗克时间只能存在单一的现象或者事件,否则该时间单位就可以再分割了。
不同时刻的现象也不可能能共存。过去的现象已经消失,未来的现象没有生起,彼此是分立的,这是不证自明的,非常明晰。对此也可以用归谬法,如果你认为过去的现象和当下的现象共同存在,那么你为什么看不到过去的现象?而且这将意味着过去的每个时刻的每个现象包括自我都一直在那里,实际意味着变化也肯定是虚假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无常没可能成立,一切都是常一不变的。
——傅天行 2022.03.08
时间如果有开端,就意味着之前没有任何变化和内容,所以也就没有时间,只要有了变化,就必定有时间,然而我们知道任何变化必定都要有一个先前的原因,那么这意味着这个原因必定是时间起点之外,然而原因本身肯定属于一种内容,它也必须变化起来,是变化之前的“前变化”,这和时间之前不可能有变化和内容是互相矛盾的。故而时间不可能有开始的起点。
承认了时间有开始起点,就等于承认了忽然无中生有和没有原因的产生了变化运动以及各种内容,然而这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认为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起点,这个在物理学上也无法成立。因为物理学对奇点无可奈何,根据奇点根本推导不出大爆炸的产生。所以物理学在这里采用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承认大爆炸,但是也承认无法逻辑一致的解释大爆炸,并且现有的很多宇宙理论模型都认为大爆炸不可能是宇宙的起点,比如循环宇宙论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大爆炸和大坍缩发生了无穷次。。。宇宙大爆炸类似我说的波函数弥散,宇宙大坍缩类似我说的波函数坍缩,无始无终。。。
——傅天行 2019.12.22
有物理时间之外,但是没有数学时间之外,我如果说时间之外,必定是指分立的物理时间之外。物理时间建立在分立性的坍缩后的经典本征态的基础上,是对它的具体变化的描述。
数学时间建立在连续性的尚未坍缩的波函数(量子叠加态)的基础上,是对它的抽象演化的描述。物理时间是一种经验时间,数学时间是一种先验时间,二者是时间的不可或缺的两面,互斥但是又互补
——傅天行 2019.12.22
时间,用中国文化的观点,不过是阴阳的运动而产生出来而已,“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用我的理论来解释,则是心物波粒二象的弥散坍缩机制,产生出了时间,产生出了空间,而且生成了两种时间和两种空间。